王占黎,男,博士,教授,主任检验师。现任包头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2004年,他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工作。2010年从浙江工业大学到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后,正值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始实施“草原英才”工程,经过评选,他成为首批“草原英才”,他也是包头医学院第一位“草原英才”人选。
多年来,王占黎长期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2010年入选内蒙古首批“草原英才”起,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内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1项、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他越发有信心、有兴趣做科学探索,更加热爱科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围绕感染、炎症与免疫,开展细胞信号转道通路及靶向调节剂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首次报道3'脱氧腺苷通过AMPK信号通路调控机体血脂代谢,首次发现吴茱萸碱是AhR信号通路拮抗剂,首次探索性分析了化学修饰核苷对TLRs识别配体RNA的影响,率先阐明了ACE抑制剂、TLR7激动剂、蛋白酶体抑制剂、KDR激酶抑制剂等药效特征。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了解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化学小分子对生命过程的调控机制,以及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靶向诊断、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先后在J. Chem. Inf. Model、Bioconjugate Chem、Eur J Med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被他人引用10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3次,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2次。应邀为Curr Med Chem、Curr Comput Aided Drug Des等学术期刊撰写综述3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获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作为一名科技领军人才,他深刻体会到创新团队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没有合理的学术梯队,缺乏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很难有科技创新。刚回内蒙古工作的前几年时间,他还没有自己的团队。为了开展研究工作,他通过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探索灵活的合作机制。例如,他通过主持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等方式,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的身份,每年定期到上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和设备等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研究团队已初具规模,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成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成长迅速。近年来,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和包头市科研成果奖励3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研究论文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