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二十八)
张宇超,护理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学生。2014年7月至今在赤峰市肿瘤医院工作,辗转内分泌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从事重症医学护理5年。
2020年的春节刚过,随着武汉市新冠病毒疫情日益严重,看着新闻上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义无反顾,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武汉支援。1月29日上午,瞒着身体不好的爸爸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第一时间她和医院的护士姐妹一起写下驰援湖北的请愿书并有幸选拔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2020年2月4日早晨,赤峰市肿瘤医院的十人护理小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驰援湖北的护理队的一员,她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来到湖北,来到武汉。
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驰援故事:在飞机上,看着队友们疲倦的而又坚信的眼神,心底的忐忑不安和害怕少了很多。到达武汉,在去酒店的公交车上,看见路边高楼的LED显示屏上:武汉加油!这几个红色大字,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武汉我们来了,咱们一起共抗疫,加油!在酒店参加培训穿脱防护服的时候,我想过很多次,我将要去的医院新冠病毒疫情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去重症监护室还是普通病房呢?2月6日下午我们接到指挥部命令,前往武汉江汉区方舱医院,在那里开始了我们的援鄂医疗工作。
方舱医院开放初期,环境较差,患者较多且情绪不稳定,随着方舱医院各种制度流程不断的完善,药品和生活物资供给充足,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并开始配合治疗。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两层手套、护目镜、口罩。每次进舱的时候,护目镜都会起雾,影响我们的护理操作,用了很多办法,我的护目镜依然倔强的雾蒙蒙,近视镜加上护目镜、口罩,紧紧的贴在脸上,感觉呼吸非常困难,动作笨拙的像电影里的大白。为了不浪费防护服,每次进舱前我们都尽可能的少饮水,穿着尿不湿,持续工作6~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全靠意念支撑。当护目镜和口罩摘下来那一刻,感觉世界都是我的。大家换完衣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酒店消杀冲澡结束后,吃完晚饭已经凌晨十二点半了,自己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自己就在想:三岁的时候没穿过尿不湿,快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工作而穿上了尿不湿,说不出的心酸,防护服里面的洗手衣都湿了,手也因为长时间戴医用手套,起了水泡,浑身酸痛,想起妈妈电话里的鼓励和担忧,我问自己这样值吗?但又想起方舱医院的患者,看着他们坚强、乐观的和新冠病毒做斗争、在努力,想起一线医护前辈,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我们的交警,我们的社区工作者、那些在这次疫情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人,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可敬的战友,所有人都在一起在为了武汉、为了湖北、为了全国的疫情在努力,再与新冠病毒做斗争,想想武汉人民在家隔离,面临很多困难,我的这些付出是多么微小。
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我们给患者采血,做咽拭子采集,做好生活护理,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很多患者都康复出舱了,挥手告别时,我们相约来年春暖花开时,一起来武汉看樱花!我们始终坚信内蒙古护理队草原儿女心向党,共克时艰比凯旋!3月10日,我们奋战30多天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患者全部清零,举行了闭舱仪式,心里既感动又不舍,在方舱医院,我们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作为九零后,非典时期我们还小,大家保护幼小的我们,今天面对新冠病毒疫情,我们九零后终于可以保护大家,做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
2020年3月18日,驰援武汉44天,我们返程回家了,作为一名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不忘重托,不辱使命,实现零感染、零死亡、零返舱,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做到了逆行援鄂终不悔,患难与共现真情!离开武汉,有太多的不舍和感动!感恩这些可爱的武汉人民,愿历经坎坷,山河皆可恙,人间皆可安!


人物(二十九)
杨晓斌,护理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学生,中共党员,目前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夺走了春节的喜庆与祥和,本是团圆的节日,一批批草原儿女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爸爸......”视频里传来了儿子的声音,让忙碌了一天的杨晓斌卸下一身疲惫。每天工作结束后,杨晓斌都会给远在1338公里外的家人聊视频报平安。“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想念还不满2岁的儿子,对妻儿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只能通过手机传递。”杨晓斌有些哽咽地说。然而,柔情只存心底,杨晓斌的“盔甲”坚毅如初。“我报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晓斌,主动请缨。儿行千里母担忧,如同歌词里写的那样,“我还没走一步,就看见眼泪在妈妈眼里流。”他给了母亲和同样是护士的妻子一个拥抱,转身和同事们踏上了援鄂征程。来到京山,杨晓斌被分配到了市仁和医院隔离院区重症病房。随后,他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很快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
在京山战斗的这段时间,杨晓斌每天高负荷冲锋在救治一线。一位70多岁的患者让他牵挂最多。“老爷子初来时情绪低落,精神状态差,翻不了身,饭也吃不下,只能在我们的协助下吃几口稀饭。”杨晓斌介绍说,由于患者离开无创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极差,喘憋明显,所以每吃一口饭,都得赶紧戴上呼吸机面罩,等缓过劲来,再接着一口一口的喂,来来回回喂一顿饭得花上40分钟。患者见不到家属,心理压力又大,杨晓斌和同事们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安慰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老爷子有了明显好转,自己也能勉强进食。最让杨晓斌感动的是,当老爷子病情好转后,嘴里一直用本地话说着谢谢并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谈及此,杨晓斌说,得到患者的认可,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当时来的时候挺紧张的,因为具体什么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后来慢慢步入正轨就感觉好多了。我们也有设立临时党支部,时不时都会有同事给我们舒缓心理压力。”转眼之间,杨晓斌来到京山已经一个多月了,有酸甜苦辣,更有欣慰自豪。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对体力以及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一个班下来,后背的衣服湿透了,满脸都是护目镜和口罩的压痕。但看着治愈的患者,杨晓斌觉得,“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回去了想好好陪她过一个生日。”谈及同是医务人员的爱人,杨晓斌说,“我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战友,我们深知只有‘大家’平安,才有‘小家’幸福,虽然现在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战斗着,但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马上就是她的生日了,杨晓斌希望可以给她最浪漫的祝福。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家庭,但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最美逆行者”,长满红斑的双手,布满泪痕的脸,浸满汗水的背都是留给我们最深的记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作为一名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没有写在纸上的童话,只有奋战的抗疫一线的真心真情。疫情的春天就要来了,格桑花开时,我们相约再相逢!


人物(三十)
刘玲,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专科班学生,中共党员。曾就职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6月至今,就职于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现任护理部主任。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刘玲同志始终坚持把“坚守天使初心、服务广大医患”作为履职诺言,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多次受到院方和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的表彰和奖励。2019年,被评为市级“最美护士”的称号。
2020年1月24日,正值全家人辞旧迎新之际,她接到院里的紧急通知,放下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主动请缨,抢先参加到全旗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隔离治疗工作中。刘玲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给患者采集标本及各项治疗,一站就是数小时,除了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还要完成患者所有的生活护理。24岁的患者家在外地,隔离病区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使她心情烦躁,表现出不接受医护人员询问,拒绝医护人员靠近,绝食等不配合治疗的举动,刘玲想方设法打开患者的心理“防线”,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分享医护人员值班室的趣事,还拉着患者“动起来”,一起跳健康操。为了在外地居住的患者家属放心,刘玲每天与家属微信连线,分享救治期间的小视频,汇报患者的心情、状态,聊天记录里,患者家属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你们了,孩子”。
2月5日,阳光明媚。在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王某治愈出院,告别时,王某握着护理部主任刘玲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谢谢刘姐!谢谢大家!是你们的关爱照顾,让我战胜了疫情。” 在给全体医护人员的感谢信中,患者动情的说到:“医生和护士姐姐们每天主动耐心的与我沟通,给我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与鼓励,给了我配合治疗的信心。”
刘玲同大多数护士一样,既是一位妻子,也是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当急难险重任务到来时,当她踏入病区,就一门心思的扑进病房,开展治疗、护理、宣教等等。有人问她,你的劲头怎么这么大呢?她保准会告诉你:“每天早上,只要穿上这身工作服,我就精神抖擞,这就是护士工作的魅力所在。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工作缘故,她将与家人分离,工作之余只能通过视频问候家人、辅导孩子作业。尽管如此,她依旧乐观向上,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
隔离病房实行护理人员6小时轮班制度。为照顾年轻护士,刘玲常常是早接班、晚交班。“疫情来临时,我也惊慌过、紧张过,我是妻子、是妈妈、是女儿,但我也是一名党员,是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必须冲锋在前。"刘玲动情地说。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他们不计报酬、无谓生死,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的“医者之心”。同样,作为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医护工作人员,刘玲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结束语: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万家灯火的璀璨,把担当融进骨髓,把使命扛在双肩,身先士卒,义无反顾,投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就是用行动守护生命,坚守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面对疫情他们迎难而上,毅然逆行;抗疫一线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百姓身边他们不计得失,默默守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