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护理学院教研室简介

2021-03-16 14:57  点击:[]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师资队伍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护理系开创之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目前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4名。兼职教师10余人,均为各附属及教学医院护理业务骨干。师资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均较合理。

二、教学情况

教研室主要承担护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所授课程有《基础护理学Ⅰ》、《基础护理学Ⅱ》、《护理学导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四门课程。

《基础护理学》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是护理学生接触最早的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注意力;实验教学采取角色扮演法、小老师辅助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模拟情境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课坚持与临床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指导实验的方法,将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带入课堂,力争做到护理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需求“零距离”,学生兴致浓厚,教学效果良好。为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自2008年开始基护实验室开始课后及考前开放实验室,由学生自行管理物品,自主练习,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护理学导论》主要采用情景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介绍当前护理学先进的专业思想、专业理论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领悟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以及在专业的理论及模式指导下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生理、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等多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专业问题以及创造性的思维。

《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课程针对即将进入毕业实习的护理学生开设,通过护理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在毕业实习前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技术的目的,提高动手能力和信心,为毕业实习做准备。教学方法上从最初“在课上强化练习并考核”,到“课前利用开放实验室自主练习,课上考核”,再到“考核内容优选合并并增加案例式多站点考核”的演变,体现了培养方式上从“逼”学生练习到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核目的上从只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转变为同时重视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即将进入临床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成果

教研室全体教师着力于学科建设,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课程建设发展日趋成熟。《基础护理学》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9年被评为自治区线下一流课程;教研室成员主要参与的教学研究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教研室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校级竞赛奖项以及市级、校级优秀教师称号。近3年来,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护理教学及科究方面的探索,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及参与教改课题近10项;参与编写各级各类教材和专著10余部;发表科学研究论文30余篇。

 

 

科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师队伍

儿科护理学教研室组建于2010年,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硕士学历2人,本科17人;职称层次分别是副教授1人,主任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8人,主管护师7人;年龄结构在30岁至45岁之间,教研室全体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动态,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把前言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并重视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是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队伍。

二、教学情况

教研室主要承担护理专业本专科教学任务,负责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儿科护理学》、《临床护理技能2》、《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皮肤性病护理学》6门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所有课程均开展了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而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反思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注重思政元素的引入,使护理知识教育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科研、论文、教材建设情况

教研室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中,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努力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绩,是一个竭诚奉献、创新进取的高素质教师群体。近五年来,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30余篇;主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专著10余部。闫春梅老师的科研项目“体位干预对鼻饲喂养早产儿生命体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研究”,荣获第七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四、获奖情况

我们的教学团队曾获得“包头医学院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团体三等奖”、“2022年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作为教研室主任的康晓琳老师在“第二届全国高等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巾帼英雄岗”、“全区技术能手”、“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三等奖”,为教学团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团队中其它老师也多次取得“优秀教师”、“医院优秀护士”、“鹿城护理英才”、“鹿城奉献天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妇产科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师队伍

妇产科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10年,经过教师的辛勤耕耘,构建了一支“团结、进取”的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0名,副高级职称为8人,中级职称2人。学历层次中本科8人,硕士研究生2人。年龄结构在35岁至50岁之间。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均较合理。教研室成立以来,着力于学科建设,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全体教师恪守师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逐步规范教学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教学情况

教研室主要承担护理专业本专科教学任务,所涉及的课程有《妇产科护理学》和《护理临床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持续改进,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实验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同时应用了优慕课混合教学平台和长江雨课堂等线上教学,有效的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护理、转归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科研、论文、教材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护理教学及科究方面的探索,先后主编、参编及自编教材10余本;在科研方面,积极主持及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教改课题近5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教改论文近5篇。

三、获奖情况

教研室教师工作突出,表现优异,获得了各级各类多项荣誉称号:“先进个人”、“十佳护士”、“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护士”等。

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教研室共有教师21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硕士学历教师2名,本科学历教师18名。教研室成立以来一直着力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安排,措施到位,使师资学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均有显著提高,现已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研室教师积极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并承担各种学术兼职,担任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学会重症监护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专业护理学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学会院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有部分教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picc专业技术证书、第四届自治区教师岗位胜任力大赛护理高级组个人三等奖,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

二、教师科研论文情况:

近五年教研室教师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项,发表论文93篇,出版教材和专著9本,专利5项。

三、教学开展情况:

教研室承担着护理学专业《外科护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社区护理学》理论、实验课授课任务。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基础的CBS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临床实景视频+临床护理实务)的 CBS 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内容、促进临床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亮点和特色

1.理论教学:

建设完成《外科护理学》、《护理技能I》优幕课教学平台,并利用雨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时《外科护理学》获批智慧树平台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在建。

2.实践教学:

在临床技能一实践教学中开展基于合作学习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是护理教育的重要模式,通过护生选择角色扮演,预先创设典型的场景中进行各种护理技能操作,临床理论和护理实践相结合,引导、督促和帮助学生学习。基于合作学习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护生有共同的任务,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自由搭配、分工、协作,重现临床护理工作的场景,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护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动手机会,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获奖情况:

教研室教师开展的科研获内蒙古科学技术三等奖,多名教师分别2020年荣获包头市第五届鹿城“天使护士”称号;2021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身边“最美护士长”称号。荣获包头市护理学会庆祝建党100周年“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教师组三等奖、全区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等荣誉称号。学校授课比赛二等奖。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师队伍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1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专兼职教师37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学历32人。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师专业素质过硬,是一支基础扎实,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双师型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我教研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比赛,在各种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教学情况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承担着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的理论、实验及实践教学安排等教学任务,还负责《精神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及《五官科护理学》的教学实施及管理。在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上,我教研室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在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探索更加客观真实的教学反馈考核方式,现采取的是“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多时段多角度的教学反馈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科研、论文情况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教研室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护理学专业研究。目前,由我教研室成员主持研究完成或在研的课题12项,发表论文核心期刊5篇、国家级期刊60余篇,省级期刊37篇,获专利3项,并正着手于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到实践应用中去,争取达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效果。

四、获奖情况

教研室教师工作突出,表现优异,获得了各级各类荣誉称号:“鹿城天使护士”、“优秀专科护士”、“鹿城管理天使”、“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护士”、“优秀培训教师”等。

人文护理教研室简介

一、教师队伍

人文护理教研室成立于2014年,是一个务实创新、积极向上的团队,注重学科内涵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仁爱情怀,主要承担人文护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具有丰富的护理教学经验和临床管理经验,并不断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其中4名教师为护理部主任。

二、教学情况

教研室优化课程设置,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门人文护理课程教学中。教研室承担的课程主要有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护理人际沟通,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教研室的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尝试不同的评价模式,加大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的比重,笔试考核内容也增加知识运用的能力考核。教研室课程安排了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故事分享等学习活动;通过实时答疑、课程论坛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平等互动,探索愉快的教学方式,分享课程乐趣,希望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科研建设情况

教研室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学科科研建设,激励教师开展教学和临床实践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积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6本,发表3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主持课题7项,积极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

四、获奖情况

教研室教师表现优秀,业绩突出,获得多项荣誉,并担任多项社会职务:“护理学会理事长”、“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自治区杰出护理工作者”、“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等。教研室以护理教育为事业,帮助学生涵养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们秉着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心投入教育工作。

上一条:护理学专业(国际护理方向)简介
下一条: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简介

关闭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