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第五次党代会一年来科技工作回顾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第五次党代会一年来科技工作回顾

高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吸引和留住拔尖人才、骨干人才,才能直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课题和经费的管理,调动教职工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五年内,高层次重大科研课题立项有新的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等部委及自治区级课题数量有新的增加。

一年来学校围绕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和科研成果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学校共获批科研项目1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目(包括2项主任基金)、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18项(是我校获此类项目数最多的一年),并首次获得内蒙古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全区共4项)。全年获得科研资助合同经费1020.5万元,创我校历史新高。这一年,我校共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我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70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46余篇,SCI收录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4篇;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

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我校十分重视科研团队的打造和建设,推进高层次重大科研课题立项获得新突破。依托“蒙药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低氧预适应相关研究”、“布鲁氏菌感染性疾病研究”、“干细胞研究”等研究方向初步形成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为我校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和产生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人才基础。

2014年我校多方筹措资金,投入2千多万元用于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团队与平台的建设。2014年,我校的“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药用植物培育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中心的认定对促进我校推动自治区中蒙药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起到重要作用。我校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在我校正式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低氧预适应转化医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包头医学院分室”,分室的建立进一步促进我校与首都医科大学低氧研究所的深入合作,对提升我校乃至自治区在低氧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加强相关学科科研人才的培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获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获150万元支持资金。风湿免疫研究所(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初步达成合作建设“转化医学与个体化医学院士工作站”的意向,并积极筹备申报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申报工作。此外,我校作为核心成员单位与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组建的“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厅组织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审核认定的初审工作。

大力开展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了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激发教师科研意识、开阔科研思路、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2014年在全校开展科研课题立题与申报专题巡讲4场。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以教师推荐或学校联系邀请等渠道,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学者的交流,2014年在学校层面共组织各类高层次学术讲座40余场次。同时鼓励和支持二级院系部开展“科研活动月”、“名医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完善制度,加强科研服务与管理。2014年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及科研奖励等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按制度办事。加强了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强化了科研经费使用程序和范围的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严格按任务书的预算执行。科学合理规定了科技工作的奖励内容和奖励额度。对2012年及2013年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了校内审计。同时经常性地通过网络、校刊、会议等媒介途径宣传科研诚信,警示教育科研不端行为、科研造假和学术腐败,开展了科研诚信和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真正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常态工作常抓不懈,促进了我校科学研究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处供稿,党委宣传部编辑)

(供稿单位:未知)

上一条:我校青年志愿者开展“雷锋月”系列活动---雷锋精神板报比赛
下一条: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开展思想教育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