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思政】医者担当,网课战“疫”——《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我校广大教师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善用抗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高校课程思政针对性与亲和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官微联合教务处对我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行推送,展示我校广大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今天推出第八期:医者担当,网课战“疫”——《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基本信息

“急诊与灾难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现场救护、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创伤、危重病监护、灾害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包钢三院临床医学院《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团队打造了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腾讯直播授课+在线辅导+自主实践”三合一教学模式,并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有序高效推进临床医学生培养工作。

二、临床救治经历融合课程思政

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分析学生学情、完善教学内容、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本门课程上课时恰逢疫情高发时期,教学团队要求在疫情期间授课须做到三个“一定”,课程设计一定要融入课程思政;一定要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课程教学目的;一定要与疫情防控相结合。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将抗击疫情典型事迹融入到教学中,传递榜样力量,培养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疫情之下,包钢三院临床学院先后派出8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方舱医院。方舱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人心。在这里,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因为被需要,所以奋不顾身。医护人员用坚守燃起了患者的信心和希望,用爱守护了人民健康。授课教师通过新颖的漫画方式向学生介绍医护人员在方舱的工作情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用生动的画面和一线抗疫事迹感染学生,引发医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无怨无悔的职业精神。

三、课程设计中融合思政元素

除了承担日常医疗救治工作,医院派出大量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核酸采集、方舱医院工作中。在繁忙工作的同时,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组教师仍然坚持按时、保质保量为学生进行线上理论课及见习课,精心设计教学单元,达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从伤情判断到包扎固定的手法,授课教师详细讲述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关键点,还亲身示范每一步操作,让同学们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深刻的感受。

课后教师鼓励同学们互相扮演病人进行模拟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模拟人练习心肺复苏术,强调抢救手法,严格把控时间,培养学生“与时间赛跑”的急救意识和“为生命接力”的职业责任,同时体会在实践操作中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正所谓大医精诚,医者,首先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学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冬已至,春可期,所有在沉寂中积蓄的能量,必将会迎来最绚烂的绽放。让我们约定,待疫情结束,待春暖花开,一起乘风逐浪在医学的海洋中,一如既往在教研的路上砥砺深耕笃行致远。

在这一堂堂“特殊思政课”中,老师们不仅言传科学严谨的专业知识,更身教献身医疗卫生的使命精神。勇于奉献、救死扶伤、人民健康至上的信念深深打动着同学们,他们表示,将珍惜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教师团队:刘巨鹏、张欣、姜梅、张晓燕、王远东

(临床医学部 教务处)

上一条:【杏林思享微讲堂】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下一条:【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①明确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