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作为我国北部重要边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新时代边疆治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边境牧区推行“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牧户”网格化体系,创新建立流动党支部、联合党支部等,将党组织力量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每个党员联系10至20户牧民,承担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信息收集等职能,通过网格化管理,解决地广人稀带来的治理难题,在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深化“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基层党组织与边防部队、边境派出所、护边员队伍联动,形成“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格局。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方职责,为规范联防联控流程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马背警队等举措,有效破解边疆地区“人口少、大边防”的结构性矛盾。
深耕文化治边
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探索“一村一屋”的“草原书屋”模式,将涵盖各类政策法规、农牧技术、儿童读物以及民俗文化、文学历史等的书籍和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嘎查(村)和社区,在丰富边疆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内蒙古地域辽阔、农牧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依托“流动文化服务车”“马背文化驿站”“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车”“非遗流动工作站”“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等载体,深入基层嘎查(村)、社区,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农牧民文化日”以及敖包盛会、那达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通农牧区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各地依托资源禀赋,逐步走出以地域特色为核心,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推出草原文化游、沙漠探险游、历史文化游、红色边疆游、冰雪旅游、边境风情游等特色文旅线路,将马头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搏克等纳入旅游体验,活化利用边疆地区文旅资源,探索沉浸式旅游模式。扶持马具制作、皮雕生产等非遗工坊发展,将各类民族手工艺如银饰、毡绣等转化为文创产品,带动10万余农牧民增收。
强化科技赋能
智慧边防守护边疆安全。积极探索“科技护边”新模式,通过智能化手段构建现代化边防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运用,实现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依托边境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采集多源数据,构建智慧边防巡护系统;整合公安、边防、海关、应急管理等部门数据,形成“一张网”指挥体系;在边境重点区域部署智能摄像头、雷达探测、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有效减少人力依赖,提高边境巡护效率。
数字政务提升治理效能。通过数字政务解决边疆治理的物理空间约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蒙速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社保、户籍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覆盖全区12个盟市,用户超1000万。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发放、草原生态补偿等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农牧民可以通过APP实时查询补贴到账情况,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溯。推出“云上牧区”服务,开发蒙文版APP,为边疆牧区群众提供线上草场确权、补助申领等服务。
智慧牧区平衡发展和保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实现牧区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牧民增收,为地处生态脆弱区域的边疆地区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提供有益经验。如,在边疆牧区探索智慧放牧和生态监测的数字化实践,为牛羊佩戴智能定位耳标,防止越界放牧或牛羊走失;利用遥感卫星对草场载畜量进行动态监测,评估草场植被覆盖率和退化趋势,科学制定分群划区轮牧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解决传统畜牧业中生态保护和生产效率的问题,形成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