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三、校园欺凌的表现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
对受害者施以重复的物理攻击,攻击其身体或物件。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对射橡皮筋等。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生活、人权、前途和受教权,损坏受害者的教科书、衣裳、物品等。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或嘲笑受害者。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出受害者不想要做的行为,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诬告或陷害受害者违反校规、欠交功课等,使受害者招致处分。
对受害者上纲上线,即看到受害者做了小问题后众欺凌者就作出批斗。
当班上有同学做错事,老师尚未确定,欺凌者便假定是受害者所为,并传播此假定给其他同学。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不同之处。
在受害者发表言论时不尊重受害者,只顾做自己的事,与附和者谈话,甚至故意打断、反对、找碴。
进行自由分组活动时,不愿意或拒绝与受害者一组;若与受害者一组,其他组员表示不满。
在评分时故意给予受害者较低的分数或等级。
受害者获奖或成绩较佳时便被欺凌者喝倒彩,甚至认为受害者是靠作弊取得的。
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甚至演变成一人对抗派系(其凌者与其他协助者),进而造成大规模冲突。
欺凌者当看见其他同学违反校规时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者违反校规时却即时向老师举报,即欺凌者以双重标准看待。
四、暴力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