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部是包头医学院建校时成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承担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群体活动指导。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科、群体与竞赛科、公共体育教研室、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场馆服务中心。
现有教师 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助教3人,助理研究员1人。具有硕士学位15人,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人,国内体育类一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5人,获“国家级裁判”称号5人。
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等政策文件为行动纲领,立足医学院校特色,系统谋划并推进以“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改革。
1.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选课模式,创新实施“一学期一选”动态选课机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灵活性,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25分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嵌入每堂体育课,通过科学编排多样化训练内容,实现“精讲精炼”的高效教学目标。
2.创新育人模式。构建“课程教学+俱乐部活动+阳光长跑”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育教育体系,将体育课外俱乐部特色活动、晨练打卡等课外锻炼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锻炼机制。同时,精心打造“体育俱乐部交流赛—校级综合运动会—自治区竞赛”三级赛事矩阵,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校园体育生态,全方位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3.融合师生赛制。选择适合教师与学生间的体育竞赛项目,探索一方面举办师生间的比赛,另一方面以学院为单位组成师生联队参加学院间比赛。以教师带动学生、建立师生间积极向上的关系,通过体育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发展体能俱乐部。针对体测弱项800/1000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50米/立定跳远,成立4个体能俱乐部,每周辅导不少于1次,俱乐部每学期组织1次学生体测项目挑战赛,通过比赛引导更多学生参与体测项目的练习。
5.身心协同健康。坚持“以学生为本”,将体育教师队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机融合起来,共同重点关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甚至竞赛之中,进而结合特长支持学生加入到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各个俱乐部,以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对大一到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体育选项课和选修课,实现了体育课网上“三选”(选项目、选时间、选老师)。开设篮球、排球、气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太极剑、健美操、跆拳道、啦啦操、武术、八段锦、跳绳、极限飞盘等公共体育选项、选修课和体育保健课。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成立了11个课外体育俱乐部。同时将课外活动和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体育课考评内容,实现课内外考核相结合。教学管理实行体育部、教学教研室、课程组三级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学、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和交流。
我校从2005年开展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通过课上25分钟专项体能训练、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及阳光长跑智能监测等多元举措,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锻炼体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过强化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建校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武术6支校运动队,在历届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和各单项比赛中突破历史,均取得优异成绩。
体育场馆主要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师生员工锻炼和举行大型活动,体育设施、器材配备齐全场地活动面积充足,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求。运动场馆面积59053.62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馆建筑面积达11238.6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达47815.02平方米,包括400米塑胶田径场地,标准人造草坪足球场,1个标准田径土场地,12个篮球场地,8个排球场地和6个网球场地,2个笼式足球场。学生宿舍区和田径场设置专用健身区域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