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医学类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100201K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
二、培养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为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机构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的,从事医疗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按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实际,培养要求如下。
(一)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以德为先,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掌握体育锻炼、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意志坚定、身心健康,履行国家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与义务。
(二)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科学和学术领域
(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
(3)描述生命各阶段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
(4)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的能力。
(5)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6)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7)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将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撑。
2.临床能力领域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地书写病历;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2)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方法并能说明其合理性,对检查结果能做出判断和解释;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各种常见的临床基本操作。
(3)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做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确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并说明其合理性;依据客观证据,提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发现并评价病情程度及变化,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4)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与患者、家属、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患者的问题、意见、关注点和偏好,使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病情;努力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诊疗计划,并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进行沟通,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向患者和家属/监护人提供相关信息,使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
(5)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结合到临床实践中。
(6)掌握临终患者的治疗原则,沟通家属或监护人,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用对症、心理支持等方法来达到人道主义的目的,提高舒适度并使患者获得应有的尊严。
(7)在临床数据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3. 健康与社会领域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
(2)了解影响人群健康、疾病和有效治疗的因素,包括健康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相关问题,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经济、心理状态和自然环境困素。
(3)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开展健康教育等。
(4)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包括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患者随访、用药、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指导等。
(5)了解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权限,重视患者安全,及时识别对患者不利的危险因素。
(6)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以满足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健康需求。
(7)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
4. 职业素养领域
(1)根据《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的医疗服务。
(2)了解医疗卫生领域职业精神的内涵,在工作中养成同理心、尊重患者和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树立真诚、正直、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职业素养。
(3)掌握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医疗服务中,与患者、家属和同行等有效地沟通伦理问题。
(4)知晓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如疲劳、压力和交叉感染等,并注意在医疗服务中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同时知晓自身健康对患者可能构成的风险。
(5)了解并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6)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尊重其他卫生从业人员,并注重相互合作和学习。
(7)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1.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专业核心课程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理学,医学细胞与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检体诊断学,心电图学,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全科医学概论,临床技能学
3. 拓展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教育与创新,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学,法医学,临床生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手术学概论、诊断技术学,医患沟通学、急诊与灾难医学,麻醉学,康复医学,核医学,针灸与推拿学,老年医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课程教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集中实践、课外实践三部分,共230学分。其中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为1:1.31,实验(见习)学时占总学时30.91%。
(一)必修课:设66门课程,154学分(3222学时),见表1。
表1 必修课学分分配比例
课程分类 |
课程门数 |
学时 |
学分 |
占必修课总学分比例(%) |
公共必修课 |
29 |
1262 |
51.5 |
33.44 |
专业基础课 |
17 |
972 |
49.5 |
32.14 |
专业必修课 |
20 |
988 |
53 |
34.42 |
合计 |
66 |
3222 |
154 |
100 |
1. 公共必修课程: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构建完整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加强自然科学积淀。
2.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夯实生物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基础,树立大卫生观念。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
3. 专业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主体课程,体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特色。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见习(课间见习)。
(二)选修课:需修满24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14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
1. 公共选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就业需求和素质提升,优化知识结构,体现各学科交融渗透,拓宽视野与知识面。
2. 专业选修课程:深化拓展专业知识,培训教学、科研素质与职业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医药卫生事业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和医学执业模式变革。
(三)集中实践:需修满48学分。
为必修环节,巩固知识与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包括军事课与入学教育,毕业实习或专业实践等。
1. 军事课与入学教育:安排在入学后,军事理论教学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2周,计2学分。掌握军事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增强组织纪律和团队意识,掌握战地救护技能,达到军训标准。其间穿插入学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学习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相关规定,校内外参观学习。
2. 实验实训:学分计入相应课程。
(1)专业基础实验:安排在前5个学期。开设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各课程实验。独立设置机能实验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掌握疾病动物模型复制、实验指标测量和基本技术方法,了解常用仪器工作原理、技术参数、使用与维护方法,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医学实践初步训练。
(2)临床见习:安排在第6、7、8学期。采用在临床各科课间见习的方式,取得生物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理论与疾病诊治的有机联系,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理解难点疑点,达到对于疾病的认识与初步诊治。
(3)诊断技术学与临床技能学:整合课程独立设置综合实验实训,扩展诊断技术实训项目,覆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护理麻醉等常用技能,培养临床诊断原则、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诊断技术学与同时开课的检体诊断学、心电图学、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和外科学I(总论、手术学)形成专业桥梁课程群,临床技能学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达到临床技能的进一步强化。
3. 毕业实习:50周,48学分。
(1)实习前教育:2周。安排在第8学期课程考核完成后,不放暑假进入第9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解析医院规章制度,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实施医德医风思政教育,集中培训临床技能。
(2)入科实习:48周,计48学分。合理安排临床主要二级学科内、外、妇、儿科室实习轮转时间,内科12周(其中呼吸、心血管、消化分别不少于3周),外科12周(其中包括胃肠和肝胆外科的普外科不少于6周),妇产科和儿科共12周(妇产科6周,儿科6周),专科12周(影像科、神经内科、社区医院各2周,急诊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皮肤性病科、预防保健科、精神科或精神病院轮转、传染科或传染病院轮转自选共6周)。采用模拟教学、床旁教学和日常带教,实施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巩固理论知识,培训临床技能,初步拟定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执行诊疗计划。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出科前应进行临床技能出科考试(采用OSCE方法)。提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临床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能力。
4. 毕业考试与毕业教育:2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毕业考试,开展毕业离校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的医德医风教育,业务技能的能力素质培养,思想观念的择业观教育,择业技能的就业指导,文明离校的母校情怀等。
(四)课外实践:需修满4学分,按照包头医学院课外实践学分认定相关管理办法执行,要及时提交实践总结、科技体会、调查报告及证明与获奖等相关材料申报认定学分。
1. 早期专业实践
(1)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分别安排在第1、2学年的假期,每学年1周,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导医导诊、医患沟通,观摩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明晰医疗疾病诊治流程,了解医疗卫生现状。
(2)早科技:安排在第2、3学年进行。鼓励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可旁听硕士生论文开题与答辩,参加医院学术讲座,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了解调查研究、文献查阅、数据处理等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初步能力。
2. 综合性实践训练
(1)早社会:即社会实践,安排在第1、2学年假期进行。结合专业特长,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及教学实习活动,也可自发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科教文卫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2)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参与学科新技术、新业务的实施,参加学校专为学生创新创业与培养科研能力的花蕾计划,参加国内外友好合作院校学生交流活动。培养科学道德、创新思维,学会科研设计、总结报告和文献综述,参加文体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
六、考核、毕业与学位授予
为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考核。
1.考核:包括课程成绩考核、综合考核和毕业考核。
(1)成绩考试:所有课程均应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形式。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并按照包头医学院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计算绩点确定学习质量上的差异。
(2)综合考核:第6学期末,实施执业医师资格第一阶段考试相关的生物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并筛查前3年课程的成绩,全部及格并符合相关规定者方可准入第7学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3)毕业考核:第8学期末,实施执业医师资格第一阶段考试相关的临床医学等课程的理论综合考试,即实习资格理论考试,合格以及第4学年的课程全部及格者方可准入第9学期的毕业实习;第10学期末,实施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毕业实习期间的出科考试和日常考核;以上三项共同构成毕业考核总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0%、30%、20%。
2.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核合格,达到规定毕业最低总学分230学分,其中必修课最低学分154学分,选修课最低学分24学分(公共选修课最低14学分、专业选修课最低10学分),课外实践最低4学分,毕业实习需修满48学分,符合学校毕业的有关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按照包头医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管理有关规定,达到授予学位要求的,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附表:
1. 教学周时分配表
2.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必修课教学进程表
3. 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专业选修课安排表
附件1
教学周时分配表(单位:周)
项目 |
学期教学周数 |
合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课内教学 (含实验、见习) |
15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14 |
|
|
137 |
军事课与入学教育 |
2 |
|
|
|
|
|
|
|
|
|
2 |
临床实习 |
|
|
|
|
|
|
|
|
|
|
|
毕业实习 |
|
|
|
|
|
|
|
10 |
26 |
14 |
50 |
毕业设计(论文) |
|
|
|
|
|
|
|
|
|
|
|
毕业教育 |
|
|
|
|
|
|
|
|
|
1 |
1 |
考试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8 |
机动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8 |
寒暑假 |
6 |
6 |
6 |
6 |
6 |
6 |
6 |
|
|
|
42 |
总计 |
25 |
26 |
26 |
26 |
26 |
26 |
26 |
26 |
26 |
15 |
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