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药学院生药教研室主任,国家级“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主任,“内蒙古中药(蒙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道地药材蒙古黄芪种植与开发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普示范基地和“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
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有:(1)2022年包头市“五一女职工标兵岗”称号;(2)2021年度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2021年自治区“创新先锋岗”称号;(4)2021 年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5)2022年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中青年领军人才;(6)2019年第九批“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人才;
张春红教授目前带领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地区特色中药(蒙药)质量评价、药效学基础研究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现有成员38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9项;获奖20项;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49篇;编写专著及教材20部;申请专利8项,已授权5项;制定标准44项,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38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6项,软件著作权2项。现将其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工作简单介绍如下:
在中药(蒙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团队基于承担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地区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蒙药)种质资源库(55m2),可储存种质资源2万份左右。基于此工作,在学校的支持下,作为负责人之一,建设了特色中药(蒙药)材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基地,目前在地药用植物200余种。另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张春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其团队在武川、巴盟等多地建立了蒙古黄芪、枸杞、赤芍等8个品种的道地、大宗、珍稀濒危中药(蒙药)种子种苗示范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
在中药(蒙药)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张春红带领生药学教学团队,获得2017年“自治区高等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团队所负责的课程“药用植物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药用植物识别与生药鉴定实践”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一流课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精品课程。此外,张春红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以赛促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及第三届自治区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在师德师风方面,近三年度张春红教授师德师风考核均为合格。2021年荣获校级优秀硕士生导师(包头医学院)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包头医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老师们的教学科研课题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服务社会,科普及宣传方面作为1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科普基地(①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网,2024;②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2020;③“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学会,2021)负责人,依托三个基地,与团队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