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女,汉族,1985年12月出生,2012年9月参加工作。从教10余年来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在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默默耕耘、倾心奉献。2012年于包头医学院参加工作,2017年7月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至今在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工作。2021年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2022年获得包头市“鹿城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称号。自任职以来,主要在包头医学院药学院生药教研室任教,2020-2023年担任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2024年担任实验中心副主任。
自任职以来,主要在包头医学院药学院生药教研室任教,主要承担生药教研室《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教学;《药用植物识别与生药鉴定实践I》、《药用植物识别与生药鉴定实践II》的实践教学内容。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并取得良好实效。发表教改论文6篇,主持参与教改课题6项。同时,教学中积极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转化,推动产学研融合。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指导本科生撰写《基于校园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创产品建设路径研究》获得“同仁堂国药杯”第四届全球大学生中医药国际化征文优秀奖。连续指导药学本科实习生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创新项目近100多人次。已指导培养7名硕士研究生,其中4名硕士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目前在读3名硕士研究生,1名研究生获得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名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教学获得多项奖项,2024年主讲课程《生药学》和《药用植物识别与生药鉴定实践II》分别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团队二等奖和特等奖,《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获得全国研究生医学专业在线示范课程;2021年主讲课程《药用植物识别与生药鉴定I》获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2018年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中(蒙)医药理论创新发展,内蒙古地区特色中(蒙)药资源的开发与活性物质功能挖掘利用及新药的研发,研究方向为中(蒙)药药性药效与物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结合,科研反哺教学。从2012年至今,任职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它省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7 篇( SCI 9 篇(2篇二区),外文期刊2篇;影响因子累计33.818;北大核心期刊 9 篇)。撰写专著5部(副主编3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同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级项目研究,对黄芩、蒙古扁桃、巴沙嘎类蒙药材药理活性、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培养地区中(蒙)医药领域人才及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也投身于社会服务实践,作为包头医学院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普示范基地的主要骨干教师,带领教学团队及学生进行药用植物保护和利用、中蒙药文化的知识普及传播。并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多次志愿服务活动。
从教12年,她在工作中勤思考、深挖掘、创特色,不仅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工作,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2020-2023年担任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被评为“坚强堡垒支部”,她本人也于2021年获得包头医学院“管理服务先进个人”,2023年获得包头医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她的工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凭着脚踏实地的敬业情怀,她用心用情书写着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秉承“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药学人才,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