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几乎任何人都可被称为老师,老师的称谓似乎泛化到了孔子的理念,“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本文要讨论的非泛化的老师,而是从事教育职业的老师,特别是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
现代,老师被关注有三个原因,一是被列入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取代的行列,二是教育受社会环境影响,三是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重塑。老师必须回答如下问题:如何扮演好自己在未来教育中的角色?如果不想被取代,怎样创造或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节点,人们日益体会到了互联网、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对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遭遇了一系列范式转型或革命,而占据社会系统核心地位的教育,自然处在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
全球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要能生存和驰骋其中,人类需要前所未有的心智和领导智慧,在这种背景下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将遭遇更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扮演着关键角色的老师又该怎样行动?
一、从教师到教育家
传统教育体系以学校和老师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从传统教育体系训练和走出来的老师,无疑非常熟悉知识传授性的教育,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教学习惯和经验。当进入数字和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得日益便捷和廉价,教育的知识传输功能出现众多替代品,越来越失去存在的价值,也有了老师可能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的说法。在课堂上,老师也日益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和新技术的压力。
社会环境变化导致教育需求的改变,知识的获取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功能,而怎样帮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似是而非的知识中保持清醒,怎样在日益UACC(不确定、模糊、复杂和易变)的世界里智慧地生存,怎样在全球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闯荡世界等成了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教育要真正回归人,旨在转变人和提升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老师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做出相应改变,特别是老师需要从善于传授知识的教师转型到强于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家。
其实,教育从来都是定位于人的成长,即使是教知识也是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帮人成长之目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俗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只是知识传输,学生很难胜出,而善于诱导的老师,则可释放学生自身的潜力,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重在“知新”,在创新、发展,在培养探究的能力,也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社会的发展呼吁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时代的挑战正在加速这种转型的进程,所以教师升级为教育家已迫在眉睫。教育家重在懂人,懂社会对人的需求,懂人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懂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有效帮人成长,懂如何打造这样的教育,并通过教育实践,创新了育人过程,培养了人,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并因此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从教育家的使命不难理解从古到今师者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更能体会到为师者的使命之光辉。
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首先要基于未来世界对人才的素养、能力和知识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上需根据这些素养、能力和知识的训练逻辑,重塑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技术,加速成长为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
如在西浦,我们围绕培养世界公民的人才定位和五星育人模式(包括素养、能力、知识、教育和支持五大体系),全面提倡研究导向型的教育,老师要从过去习惯教知识转变到重视围绕问题、现象、任务,帮学生重造环境,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完成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提升素养、能力和知识,得到全面成长;最后,在研究上也要排除浮躁和功利的羁绊,真正顺从内心、跟随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未知,并将探索与育人有机结合。
英国哲学家罗伯特·罗素曾指出:“老师像艺术家、哲学家、学者一样,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是受内在创造冲动指导的个体,而不是受外在权威的支配和束缚时,他才能充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看似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反倒会因静心的坚守,获得惊世的发现或成果,感染和浇灌出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从而拥有丰富精彩的师者人生。
在现代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基本趋势,所以老师的教学要从知识传授转向指导和支持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并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老师的身份也要从教书匠转型为教育家,要更像导师和教练,重在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形成梦想、学会学习、释放潜力,不断改变和提升。
有朋友在听了我对未来教育的描述,特别是西浦学习超市的概念后开玩笑地说,老师似乎有点像超市导购的角色,我强调做好导购首先要深刻了解客户和各种资源,知道指导客户通过怎样的选择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价值!
二、从知识导向型教学到研究导向型教学
要帮助学生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肩膀上驾驭未来,重要的是帮他们理解自己、形成梦想,根据兴趣主动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老师要尝试研究导向型教学,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环境,把线上学习和校园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关注点从学知识转向对问题、现象和任务的探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学会搜寻信息和整合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用这样的训练提升学生沟通、合作、创新、执行等能力。
为此,老师需要调整其教学方式,如针对培养方案和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首先清晰理解这些知识体系是针对哪些问题和现象发展起来的,即这门学问的实践意义和价值;然后恰当选择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学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项目,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帮学生学到生动的系统性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曾倡导老师通过组织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
▪ 这门学问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地位,即帮助人类认知或解决哪类问题,学习其对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 这门学问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架构;
▪ 这门学问的核心技术或工具;
▪ 这门学问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 这门学问背后的哲学思想。
老师在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行为,学校也需要升级其教育支撑和评价体系。
作为老师,在上述教学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三个方面的压力需要克服:
1.网络一代的压力。现在的学生与网络伴生,从小形成了相应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有更好了解网络一代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才能更有效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在线教育的压力。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网上教育的兴起,特别是COVID-19疫情期间网上教育全球普及,老师和学生在行为上都需做出改变,以适应网上和校园教育日益相融合的教育新形态。
3.是怎样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压力。在现代环境下,如能真正开展研究导向型教育,教学与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老师研究的问题、好奇的现象、具体的研究任务都可能是教学的重要起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可能成为老师研究的补充或支持;反过来学生也会从老师的持续研究中获得更大的受益,例如西浦一些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就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
当老师真正转型为教育家,教学和研究会在深层逻辑上实现统一,既有助于老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释放作为师者的价值,更会得到学生和其他各方面的尊重,有助于提供真正顺从内心,开展满足兴趣和责任感的研究的环境,影响、引导和培育着一代一代的新人。
席酉民教授
▪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
▪ 陕西MBA学院常务副院长

文章来源:西浦ILEAD和谐管理研究中心(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