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更是学校的生力军,他们怀揣梦想,激情勃发,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创新,迫切想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也正是青年教师的这种可贵精神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教育变革时期,青年教师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他们有时也懵懂迷惘,踟蹰不前。本期,我们择取一些朴素的建议,希望能给青年教师一些最基本的引领,帮助他们走出迷茫,更好地在教育之路上收获快乐与成功!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需要有“常识”“知识”“见识”“胆识”,还得懂得“赏识”别人。于教师而言,其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具备“五识”显得尤其重要。

01 有常识
所谓常识,多指众所周知的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的常识更倾向于我们平时熟悉的“规律”。要很好地行走在教育的沃野上,必须掌握一定的与教育相关联的规律,比如学科的内在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等等。有些常识只是些让人觉得“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往往隐藏着高深的教育理论,折射出教育智慧的光芒。青年教师切勿好高骛远,要做教育生活中的有心人,慢慢积累一些教育常识,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运用教学智慧让学生顺应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脉络成长。
02 有知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更好、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知识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状和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也应该是动态的。这其实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挑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的层次。教师只有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才会避免出现要给学生“一碗水”时,自己储备不足,甚至是“无水可给”的尴尬。
03 有见识
一个紧跟时代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师,因为教师的见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给学生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户,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书本以外的风光。在这样一个“大数据”“自媒体”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告诉他们“是什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为什么”以及“还能怎么样”,如若教师自己还被困在“经验的囹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落后于身处的时代。
04 有胆识
教师要有打破陈规的勇气和胆识。这种胆识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意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当今时代,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自由驰骋,教师只有学会创新才能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上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05 懂赏识
在新时期的教育生态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人本主义”视域下的“赏识教育”也早已深入人心。赏识学生,需要关注学生,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表扬,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理驱动下觉醒。做一个懂得赏识的老师,不仅要赏识学生,还要学会赏识自己周围的人,赏识也意味着要乐观,当我们看待问题优先看到好的一面时,我们的教育也是充满温情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五识”为基础,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行,做一个具备“五识”的教师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作为新时代教师,还应有师之“五味”:品味、人情味、生活味、书卷味和韵味。

01 师之品味
做人有气度、做事有尺度、思想有深度、教学有智慧称之为“教师的品味”。师之品味,犹如教师的灵魂,一个教师有了这独特的、高雅的品味,教育教学就会充满生机。
02 师之人情味
教师要充满人情味,让温情洒向每一个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护的轻抚,无不彰显教师的人情味。师之人情味,是教师至善至美的情感,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理解、多一层关心、多一份爱。
03 师之生活味
充满生活味的教育,就好像孕育扎根在肥沃土壤上的一粒种子。教室里,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如鱼得水。师之生活味,是教育真正返璞归真。
04 师之书卷味
书是什么?书是知识、是科学、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师之书卷味,代表着师者的智慧,教师拥有书卷味,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为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从教师的心底萌发、生长,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渊博的师者。
05 师之韵味
师之韵味,体现教师课堂独具的特色。有韵味的教师讲起课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才华横溢;精于教学构思、善于创设情景;或讲或练、或评或赞,举手投足都挥洒出艺术的才情,让课堂充满着韵味。
教师有了“味道”,教学就会有“味道”,教学有了“味道”,课堂就会丰富多彩。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五味”教师。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就要求教师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教案,就要做到以下“四想”。

01 想学生所得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在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学生大都喜欢讨论、交流和互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一些有讨论价值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02 想学生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角色,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03 想学生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加入到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总是能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教师将新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老师给以启发引导。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会高兴万分,求知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04 想学生所忘
教学实践中,许多知识学生一学就懂、一丢就忘,有些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明明熟悉的知识忽然间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会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可能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做好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共同探索者。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真正驾驭课堂。
文章来源:锦州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转载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