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学方法〕医学教育中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索

2022年04月02日 15:54  点击:[]

新医科是教育部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和杰出医学科学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战略,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是新医科的重要建设内涵。 本文以医工结合为例探索跨学科医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知识交叉和基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临床最优解决方案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并对选修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的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5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5.3%(143/15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能更好地帮助学习相关临床医学课程,95.5%(140/150)的学生认为有强分析性,88.7%(155/150)的学生认为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加学科交叉教育可促进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教学;       新医科;       学科交叉;       医疗器械;       医工结合      

     

     
中国分类号      
R-4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       10531-00700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028);       2018年度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改革项目(浙大本发[       2018]32号)          

     

     
文献引用      
      陈瑞安,王琳琳,朱朝阳,包家立.       医学教育中跨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1):38-41.          

     

     
作者简介      
陈瑞安       1,王琳琳       2,朱朝阳       3,包家立       4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科教部,杭州 310030;
2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生理学科系,杭州 310058;    
3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医学信息中心,杭州 310058;    
4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58    
   
通信作者:       包家立,Email:baojl@zju.edu.cn    

   
图片    


新医科是教育部提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和杰出医学科学家,提高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学科交叉是实现新医科的重要建设内涵[1]。我国有许多高校开展了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探索,如加强课程交叉,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2],建立交叉学科整合课程[3],学科间交叉渗透[4]等。一些学校开展了具有医工结合能力医学人才的培养实践[5],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6]。然而,我国医学生基本上是生物学科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单一,医学院校普遍未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7],很难适应新医科学科交叉建设的需要。本文以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为例,通过医工结合交叉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跨学科医学教学方法,以促进新医科交叉学科教育模式的发展。  
 

 

1

学科交叉特点和跨学科能力

1.1 学科分类与学科交叉特点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等12个学科门类,门类中分92个专业类,专业类中分740个专业[8-9]。门类的特点是有相同的基础知识、相近的专业知识,门类中专业之间的跨度不大,交叉比较容易,专业转换容易。而门类之间由于基础知识完全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分析方法、专业技能也完全不一样,隔行如隔山特征明显。学科交叉需要学科之间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语言和共同思维需要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例如,工学的基础知识是强化数理,理学与工学之间的学科交叉比较容易;医学的基础知识是强化生物,医学与生物学的学科交叉也比较容易。但医学与工学的学科交叉极具挑战性。

1.2 医工学科交叉特点  

医学与工学交叉是医疗技术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历史已经证明,当一种工程技术进步大大促进医学进步时,就可以产生一个新型医学学科,如放射医学、影像医学等。医学与工学的学科特点有较大差别,医学学科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基于概率的统计分析、基于假设的检验分析、基于证据的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处理因素或暴露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或观察指标是研究基本要素。工学学科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基于工作原理的工程设计;标准化的一致性;建模与仿真。医学与工学的学科差异在于基础知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不相同。因此,医工学科交叉需要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学习。    

1.3 医学生跨学科能力  

医学生跨学科能力包括:①知识融合的能力。采用2种或2种以上学科知识阐述1个医学知识点的能力,如用电偶极子理论阐述心电图形成。②知识获取的能力。学习脱离教科书获取知识,尤其是利用网络、知识库、图书馆等获取知识的能力。③知识运用的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理论分析从未遇到或医学课程没有讲授过知识的能力。例如,运用超声分辨力、探测深度与频率有关的知识点合理选择超声探头,检查手术缝合后出现皮下脓肿的临床问题。④知识创新的能力。学习运用不同学科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思考心脏起搏器电池耗尽问题,学生可以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如无线充电、脂肪转换、电磁感应等等。

2

跨学科医学教学方法与实践

2.1 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任意选修考试课,32学时,为无先前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课。主要介绍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经常会直接用到的监护仪、X线机、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γ(X)刀、直线加速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呼吸机、除颤器、血液透析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和常用医疗仪器原理、技术特性、临床应用等[10]。任课教师具有工学学历和学位,理学、医学和工学研究经历(在这3个学科门类专业杂志上均发表过学术论文),具有从事医学与工学知识交叉教学的能力。

2.2 基于临床问题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医疗器械诊疗是医疗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手段之一,医疗器械的基础是物理学。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通过收集临床案例资料和数据,一方面建立贴切临床实际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把数理学科知识融入到临床问题解决方案中。

案例一,依靠呼吸机支持的全身麻醉患者从控制通气到撤机全过程中,通气模式如何选择?

教学方法包括:①凝练知识点。包括潮气量、通气压力、吸呼比、呼吸率、呼吸环、呼吸功、压力-容积图(p-V图)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物理性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对这些生理量进行相互换算。②链接知识点。建立通气模型,将呼吸道阻力、呼吸系统顺应性、口腔压、肺内压、胸膜压、通气流量、潮气量等生理参数在一个通气模型上表达。学习目标是能够运用物理原理和理论建立呼吸生理系统数理模型。③分析生理问题。利用呼吸机显示的通气p-V图和通气模型理论,分析顺应性变化、呼吸道阻力变化、呼吸末正压、通气漏气、自主通气和控制通气的识别等问题在p-V图上的表现。学习目标是能够运用物理理论分析生理问题。④分析临床问题。建立呼吸功-潮气量(W-T)图,根据患者通气状态确定W-T坐标点,以此确定控制、辅助、自主3种通气模式和撤机状态,再用通气模型分析呼吸机对抗等。学习目标是能够利用呼吸机提供的信息分析、识别、判断、处理机械通气问题。

该案例把物理理论与机械通气紧密联系起来,将工学建模思想和模型分析方法运用到医学中。

2.3 基于不同学科知识临床最优解决方案分析的教学方法

临床诊疗的解决方案具有多样性,最优化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意义,医学生应当从跨学科交叉学习中借鉴不同学科的最优化分析方法,以解决临床现实问题。

案例二,选择一种肿瘤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①总结肿瘤诊断的各种方法。包括标志物、病理学、X线、CT、超声、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影像等。学习目标为分清各种肿瘤成像原理及其特性。②计算。利用肿瘤组织密度、自由水含水量计算肿瘤组织的X线吸收、CT值、驰豫时间、超声吸收系数和反射系数等,进一步计算各种影像灰度。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计算能力。③比较分析。以影像分辨力、影像灰阶、成像时间、全局成像、经济成本为目标函数,比较各种影像优缺点,选择肿瘤早期诊断的最优方案。学习目标是能够用数学理论进行最优化分析。

该案例把物理理论和数学方法与医学影像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计算结合到医学中,同时初步接触了卫生技术评估等公共卫生方法,实现了多学科交叉。教学中采用的理论讲授、实物示范、短视频演示、数据计算支持、实验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3

跨学科医学教学效果的调查


为了检验本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对2016年至2018年选修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自制,包括开课意义、课程结合性、课程应用性、教学效果、学习方法、课程难度6个方面,对各项调查的认知程度分为5、4、3、2、1五级,5为最强,1为最弱,以此类推。认知百分率=(5级+4级)人数/总调查人数。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本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医学研究伦理原则。具体结果详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在开课意义上,95.3%(143/15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相关临床医学课程。在课程结合性上,90.0%(135/150)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地与临床结合,96.0%(144/150)的学生认为能够与数理知识结合。在课程应用性上,72.7%(109/150)的学生认为与其他医学课程知识相关。在学习方法上,93.3%(140/150)的学生认为有强和很强分析性,88.7%(133/150)的学生认为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80.7%(121/150)的学生认为可以推导不用背。在教学效果上,98.0%(147/150)的学生认为理解了医疗仪器原理,91.3%(137/150)的学生认为理解了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在课程难度上,84.7%(127/150)的学生认为适合自己学习,49.3%(74/150)的学生认为课程有难度。调查有一个“对课程意见和建议”的开放性问题,许多学生反映本课程很有用,建议出版规划教材、开展实验教学、设为必修课程。      

4

对医学跨学科教学的思考

4.1 跨学科教学应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课程”3段式,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11]。跨学科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强化大学一年级厚基础、强理论、重实践教育,在后续医学教育中提供交叉性课程供学生学习,在不断重复中强化学科交叉的能力。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课程在大学高年级学习,有助于重复应用所学过的非医学知识,加固知识交叉应用的能力。    

4.2 医工学科交叉教育应当密切结合临床

有关研究提出,培养医学生医工结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采用多样化医工结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医工结合创新。以及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运用工学、理学等其他门类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医学课只讲述血压测量要求袖带与心脏保持平齐,但不知道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知道这是伯努利原理的一个应用,由此举一反三,可以推断有创血压监护传感器与基线校正的意义。    

4.3 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学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多参考欧美发达国家模式,但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如美国医学教育采用“4+4”模式,医学生来自大学毕业生,有良好的跨学科学习背景和素质。而我国医学生来自于高中毕业生,缺少其他学科的学历和经历。因此,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医学生跨学科教学体系,尤其是以高中起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具等。    

4.4 建立高素质跨学科教师队伍

在医学教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关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求申请者具有2个不同专业学历或科研经历者,表明不同专业学历背景和研究背景是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从事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当具有2种及以上不同学科门类的学历背景和不同学科的研究经历。    
图片


综上所述,未来医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复合型医学人才。跨学科医学教育是实现新医科,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和杰出医学科学家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医科教育改革的挑战,探索跨学科医学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图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瑞安:提供临床问题,教学方法,论文撰写;王琳琳:数据收集,凝练临床问题,教学方法;朱朝阳:问卷数据整理;包家立:研究指导,教学实践,论文修改,经费支持


 
Exploration of trans-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sin medical education    
Chen Ruian1, Wang Linlin2, Zhu Chaoyang3, BaoJiali4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ffiliated Zhejiang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0,China; 2Physiology Division, Faculty of Basic Medicine,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3Medical Information Center,Faculty of Basic Medicine,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4Bioelectromagneties Laboratory of Zhejiang Province, Departmentof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Bao Jiali, Email: baojl@zju.edu.cn      
Abstract The new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medical talents and scientists.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mutual penetration are important connotation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rans-disciplinary teachings, and suggests two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rans-disciplinary cross knowledge based onclinical problems and the clinical optima so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50 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who joined the course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dical instru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5.3%(143/150)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is course could better help them learn relevant clinical medicine courses,93.3%(140/150)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is course was highly analytical, and 88.7%(133/150)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is course could develop solutions to problem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dding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 can better promotes the study of other med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Teaching; New medicine pathway;Trans-disciplinary; Medical devices; Medical combination with engineering      



上一条:〔教学方法〕2022年教学能力比赛参赛必备——教案撰写注意事项
下一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板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