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方面强调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侧重点。
一、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它可以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高阶能力的形成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策略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
过程性评价的设计一般侧重以下几方面:

1. 学习态度和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
2. 学习策略的运用:观察、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管理、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方案提出、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情况。
3. 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估:可以通过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活动方案等形式,动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从他人视角了解自己的表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终结性评价
通常在课程或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表现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指标包括考试成绩、项目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的质量等。
在教学中,要发挥评价方法的理想作用,评价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互补性,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得到更加全面的教学反馈。

1. 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考虑如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比如在一个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过程性评价,而在项目结束时通过评价项目成果来进行终结性评价。
2. 设计连贯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能够反映学生从学习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比如,在学习初期设置几个基础的知识点测试作为过程性评价,然后在学习结束时运用该知识点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考试或项目,作为终结性评价。这样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3. 利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利用不同的评价工具来收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数据。例如,使用在线学习平台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参与度,在课程结束时,通过传统的笔试或口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
4. 评价主体多样化: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要设计多种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
以上是“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高效落地的参考建议,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