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刘亮 张春红 唐烨霞 唐思源
课程简介:
《智能医学导论》课程归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一门“医工交叉”课程,目前是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药学、中医学、法医学等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致力于用“前沿的智能科技来服务于医学,能够应用并解决部分医学问题”,重点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医科”人才培养、建设理念一致。
课程团队组建遵循“交叉、融合”的核心理念,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医学类不同学科(药学、中医学、临床医学等)的多位教师、人工智能前沿的企业工程师。依托国内首个智能中蒙医学方向虚拟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


《智能医学导论》守正创新 医工交叉 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一、研究背景及成果简介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医科”建设。 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医农等深度交叉融通,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课程组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经三年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取得成效:课程入选首批“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平台”;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入选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产学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教学课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医学组一等奖;授课教师荣获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荣获“强国杯”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挑战杯”自治区二等奖等。
二、课程教学问题
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与实践应用脱节;存在教研室活动难以有效组织,章节内容不能有效衔接;对守正创新、医者仁心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存在重知识轻素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度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开。
三、创新举措
以“医工交叉融合”理念为核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润物细无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医工交叉,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重“过程性评价”,开展“多维度”综合评价;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创新特色
自治区范围内,首次建成“医工交叉”的智能医学方向课程,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医学+X”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学习成果丰硕,课程模式可推广,辐射范围广。
五、成果推广
天津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29所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选修《智能医学导论》课程,注册人数1万5千余人。内蒙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协会等单位专家对课程予以肯定评价。
六、未来建设计划
将课程推广到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等专业,扩大学习受益面;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结合科技、医学的进步,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每年10%左右的更新率,并进一步完善,争取申请自治区一流线上开放课程;我校已申报成功“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本课程将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