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还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我校校友王文瑞、马建新、史占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王文瑞,我校预防医学专业85届校友,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马建新,我校预防医学专业96届校友,工作于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


史占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06届校友,09年于我校硕士毕业,包头市第八医院挂职副院长,内蒙古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总协调、临时党总支委员,包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事迹介绍
王文瑞同志个人事迹
王文瑞同志,中共党员,我校预防医学专业85届校友,流行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二级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来,王文瑞同志成功处置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间鼠疫等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王文瑞同志作为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预防控制专家组组长,身先士卒,严密布防,在全区防治新冠肺炎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20年1月24日内蒙古报告首例确诊病例到2020年2月19日内蒙古实现零病例报告这一期间,王文瑞同志始终处于应急作战状态。无论白天、深夜,只要有疫情报告,王文瑞同志均第一时间指导开展疫情处置,包括如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检测的注意事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方案等,全区发生的36起疫情均一一指导,期间与专业人员共同召开疫情分析专题会议68次,指导出具了疫情分析报告130余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那段时间他24小时在线,一刻都不敢怠慢。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全区疫情于2020年2月19日即得到了基本控制,为全国较早取得疫情防控较好成效的省份之一。截至现在,全区本土病例仅为77例。
精准防控是党中央对此次疫情控制提出的重要要求。2020年1月24日,当内蒙古报告首例确诊病例时,经验丰富的王文瑞同志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疫情形势进行了研判,及时建议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为全区严防严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指导。之后,他每天都对全区疫情发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2月25日,王文瑞同志根据当时的疫情形势及时建议自治区调整为三级应急响应。为了将精准防控进一步落实落地,他提出对全区103个旗县区进行风险等级的动态调整,从2月14日开始到3月4日,逐步将全区103个旗县区划分为低风险地区。应急响应的及时调整为有效控制疫情和自治区及早全面推动复工复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多起疫情防控一线的老专家,王文瑞同志对流行病学调查非常重视,要求对每一位密切接触者都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传染源。5月13日,从黑龙江省抵达我区呼伦贝尔市的人员中发现了2例无症状感染者。王文瑞同志闻讯后立即亲赴一线,在当地原计划关注的64名密切接触者的基础上,扩大到对441名重点人员进行排查,及时组织对441名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类似这样的处置程序贯穿了整个疫情防控阶段,截止目前,发生在内蒙古的77例本土病例均找到了传染的源头,无一漏网,确保了每一起疫情都控制得“干干净净”。
疫情发生初期,国家提出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疫情防控经验丰富的王文瑞同志经过认真分析当时的疫情形势和对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后,于2020年1月27日开始提出了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全区只有45例确诊病例时,已集中隔离13000人,避免了密切接触者中的感染者再次向人群传播的可能。
疫情发生过程中,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成为了一大难题。王文瑞同志反复推敲各项方案、指南,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经过多次推演,于2020年1月30日起提出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和从湖北、武汉及其他疫情高风险地区抵达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先后共计检测417312份样本,在全区发现了10例病例,及时进行了治疗。因为发现早,治疗早,10例病例治疗效果良好,均在较短时间治愈。相反,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控制这10例病例,可能会传播到数十例、上百例甚至更多的病例。
随着境外输入疫情风险的增加,为减少首都接待境外人员压力,国家决定国际航班分流到呼和浩特机场。接到命令后,王文瑞同志第一时间赶赴呼和浩特机场进行指导, 包括人员入境流程、采样流程、转运流程等,协助呼和浩特市海关迅速完成了48个工作方舱的建设,保障了入境人员的有效分流和管控。针对人员分流速度慢的问题,他与机场工作人员多次协商,逐项优化流程,最终将分流一个航班的时间从20小时压缩到3小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机场的任务后,王文瑞同志又紧急赶赴满洲里口岸,对口岸的现场防疫工作进行了详细指导,亲自参与规划和布置了一系列工作流程,合理布置了入境通道。到目前为止,全区17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1例扩散,对自治区本土未造成威胁。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王文瑞同志始终强调要坚持科学施策,他与专业人员一起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分析,计算出了新冠肺炎潜伏期可信区间上限为12.3天,在全国率先建议潜伏期定为14天,为密切接触者和中、高风险地区抵达我区的重点人群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率先开展了粪便核酸检测研究,在59例确诊病例中检出粪便阳性者21例,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增加了病例确诊的途径。
从疫情发生开始,王文瑞同志即组织对全区疾控机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对国家出台的每一版诊疗方案和每一版防控方案,要求自治区、盟市级、旗县区级疾控中心的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全盘掌握。在疫情防控期间,共组织对全区疾控系统进行远程培训和现场培训50余次。通过开展培训、现场指导、工作督导,全区所有的实验室检测人员、流调人员、消杀人员等未发生1例感染。
除了以上措施,王文瑞同志还组织制定了社会管控、实验室管理、社区防护、消毒消杀等技术方案及各类公共场所防护指南35个,为疫情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全国新冠疫情取得了重大成果,内蒙古已无本土病例,但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王文瑞同志始终没有放松心态,仍然奋斗在抗疫的道路上。
马建新同志个人事迹
马建新,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至今在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工作,在此次“抗疫”期间担任朝阳区传染病处置组副组长。他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勇于奉献,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中心的一面旗帜。
一、冲锋在前,争当防控领域排头兵
多年来,一直坚守在首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流病科多次出色完成传染病防控任务和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公共卫生防病保障任务。2009年调查北京市首例H5N1禽流感并成功在环境中追溯到了感染来源,完成全北京市80%病例(7795人次)调查。带领应急小分队成员成功控制北京第一起学校甲流暴发疫情。2013年,北京市发现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带领同事成功追查、隔离一名病毒携带者,为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做出积极努力。2016年在我国首例黄热病、首例裂谷热和北京市首例寨卡病毒病、北京市首例H9N2禽流感的发现和调查处置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9年在暑期游学团及豆各庄诺如病毒疫情、北京市首起H5N6禽流感、输入性肺鼠疫等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中,始终冲锋在最前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作为疫情处置组副组长,与一线医务工作者一样,马建新与带领的70名队员同样需要全副武装,身着防护服,与患者接触,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他先学先悟,撰写方案、梳理流程,凭多年的经验直觉,准确把握着每个疫情事件的关键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有暴发倾向的医院和大型社会单位,一一严格落实密接判定、隔离观察、终末消毒等重要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大。因为春节时人员流动高峰期,移动的“传染源”来到北京会给防控工作增添巨大的难度。1月21日,在第一次面对“疑似病例”排查工作时,他迅速带队前往现场,不顾个人安危,他说:“危险,我先上”。对于家人的担心,他说:“我懂得怎样防护,我可以”。
在朝阳区首起单位聚集性疫情和首城国际聚集性疫情中,马建新凭借多年的经验,亲临现场查看监控、梳理活动路线和轨迹、排查活动过的点位,坚决果断的锁定并管理密切接触者,最终两起疫情均控制在了最小范围未引起1例社会面续发,也通过认真溯源均明确了感染来源。新发地疫情中海鲜和牛羊肉制品摊位、三纹鱼案板中检出新冠病毒,马建新带队连夜对朝阳区大洋路和盛华宏林综合市场的海鲜和、牛羊肉和其它摊位的环境、食品及相关工作人员监测采样,又是夏天,戴着眼镜、口罩,穿着防护服、鞋套,衣服都湿透了,从23点到凌晨5点一直连续工作,只为把风险降到最低。大家的辛苦马建新都看在眼里,为了让连日工作的队员缓口气,一些紧急复杂的排查任务,他总是冲在前面。从年后到现在,几乎无休,白天夜晚“连轴转”。“作为一名党员,这都是应该的”。马建新说,疫情当前,责任在肩,他必须是在千千万万的逆行者中的一个。他跟疫情抢时间,严防死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在同事面前,主动担当,成为领导和科室人员的主心骨。
二、构筑网底,精心打造朝阳疫情小分队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不仅自己冲锋在前作出表率,更注重团队协作,构建防控体系,织密防病网底,打造社区流调队伍,紧紧依靠大家力量,发挥整体作战优势。疾控与社区流调人员相互协作,每年分级分类处置集中发热、诺如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500余起。
2007-2010年积极推进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深入社区开展接种相关知识和意愿调查,接种率及接种数多次居北京市第一,被原北京市卫生局评为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先进个人。
近三年来,及时响应学校(幼儿园)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第一时间调查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疫情的及时控制受到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卫生部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4年,流病科调查处置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45例,处置工作量占全市93%。2015年,调查处置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排查病例12例,工作量占全市1/3。
2020年马建新带领流调组人员圆满完成武汉输入、国外输入和新发疫情三阶段的防控任务,所在团队完成新冠疑似及确诊病例调查442人,追踪排查发热病例共计1010人。接报后第一时间进行新冠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逐一梳理和排查本区病例或外区横转病例的活动点位,进行密接判定和终末消毒,并对每一个密接进行集中医学观察。在某国家级单位出首例病例后,马建新不畏压力,深入该单位实地调查,坚决果断划定首批122名密切接触者,并在其中检出16个感染者,及时进行了隔离治疗,为第一时间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础,同时向前溯源调查明确了感染源头为邯郸市的石某。同期也在及时响应和处置集中发热、诺如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尤其是今年4月及时控制了归国人员新冠集中隔离点出现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避免了影响和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08年奥运保障、09年甲流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应对中,带领疾控中心和社区流调队员,既出色完成了防病保障和疫情处置任务,又既锻炼了应急队伍。经过一次次疫情的洗礼,流病科及全区应急小分队已成为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敢打敢拼的防病战斗堡垒,也成为了首都监测疫情的哨兵、构筑健康屏障的工兵和冲在前线进行疫情处置的尖兵。
三、发挥专业特长,以科研促进防控工作的落实
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参与编写《医学案例统计分析与SAS应用》、翻译《疫苗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完成区科委课题2项、优青资助1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示范区项目子课题各1项,目前正在主持和国家“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示范区项目子课题和北京市科委项目各1项。获朝阳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以乙肝、艾滋病示范区项目为支撑,在朝阳区实践和推广国家乙肝专项防治成果,乙肝防控成效突出,朝阳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逐年下降。今年更是与疫情处置同步开展科学研究,与北京大学环境系合作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场快速检测气溶胶中的新冠病毒研究》,克服困难,不畏艰险,亲自带队深入病家、集中隔离点、地坛医院进行病例呼出气、病家环境、房间空气样品的采集,明确新冠病毒污染的严重程度及环境、空气消毒的重点点位,相关科研成果既为防病提供科学支撑,也以论文的形式向SCI杂志投稿。
四、大爱无私,主动请缨参与援藏包虫病调查
2016年,响应国家卫计委的统一号召,17个省派出流调队伍支援西藏70个县市开展人群包虫病筛查和犬感染情况调查工作。面对高原反应,咬牙坚持,为了不让前来检查的村民等待时间太久,马建新一直都是工作到下午近三点才吃午饭。为确保调查质量,反复在队内培训和研讨,统一标准,调查前精心准备,积极与村居委会协调确保调查对象在村居的履盖率,调查后逐项核查记录表缺漏项和错误处用方便贴逐一标明,让队员逐一改正。国家督导组北京援藏队的调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他是儿子、父亲、丈夫,疫情来时,他只有一个角色,跟疫情斗争的战士。因为心中有大爱,作为疾控人,舍小家为大家,没有岁月静好,只有负重前行。
史占华同志个人事迹
史占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06届校友,09年于我校硕士毕业,包头市第八医院副院长,内蒙古第四援鄂医疗队总协调、临时党总支委员,包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2月16日,他率包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义无反顾进驻与疫情发源地华南海鲜市场仅相隔50米的武汉市优抚医院。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日夜奋战,带领全体队员进行病区设计改造布置、患者收治,制定各项工作制度、流程、职责,做好严格防护培训和医疗救治工作。在抗疫的45天里,他每天亲力亲为带领队员查房,制定治疗方案,护理患者,分析患者病情,安慰患者情绪。遇到大抢救时,他总是守在患者的病床前和队员勠力同心,给队友带来力量,给患者送去温暖和希望;在抗疫期间,他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带领全体队员累计治愈患者32名,完成核酸检测109人次、胸部CT检查65人次、测量体温 3368人次,静脉输液50人次、皮下注射 444人次、肌肉注射 22人次,发放口服药 3774人次、心理疏导 285人次。
史占华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觉悟,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坚决贯彻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的信念,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史占华同志结合当时的疫情给队里做了《疫情下如何做到“两个维护”》的主题党课,激发党员的战斗热情。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两次,召开支委会一次。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越是在困难面前越能凸显使命担当。
他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与内蒙古第四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一道,用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人间大爱,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的目标,向湖北人民传递内蒙古人民的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白衣执甲赴荆楚,不灭病毒终不还”的新时代英雄壮歌,向党和人民,向国家和组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