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我校广大教师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善用抗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高校课程思政针对性与亲和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今天起,官微将联合教务处对我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行推送,展示我校广大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今天推出第二期:抗疫中的《护理人际沟通》课程。

教师简介:
李晓静,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讲师,妇产科护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担《妇产科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及《护理临床技能II》等课程教学工作。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实现护理课程教育“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
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教师将教书育人主战场由“三尺讲台”搬到了“云端线上”。疫情带来不便和无奈,但也有领悟和感动,作为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教师,更应该将哲学思想、价值观的深度思考融入日常教学,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故事讲述给学生们听。本案例以护理学专业课《护理人际沟通》为基础,以当下“抗击疫情”为契机,以课程教学大纲、章节教学内容知识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达到实践思政育人的目的。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沟通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在护理工作中规范运用沟通技巧服务于患者及家属;
3.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察患者
情绪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从事护理职业的热爱,体会护理工作的价值及使命担当。
课程设计:
1.梳理课程思政元素
语言和非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护患沟通--换位思考,体察患者情绪,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职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升华课程教学目标,提升课程医学人文内涵。
2.选取课程思政知识点,利用视频走近临床
利用网上视频资源,带领学生走近临床,领悟护理工作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感受临床护士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线上教学视频-如何与急诊病人及家属沟通
线上教学视频-如何与聋哑病人沟通
3.以护理榜样事迹影响学生
展现抗疫一线护理专业学生的事迹,他们立足岗位,积极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学生聆听身边榜样的事迹,感受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增强对自身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主动效仿,逐步内化为自身品质。

2011级护理本科史丽英支援武汉负责急危重症病人护理
课程实施:
1.线上教学平台:课程使用雨课堂联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教学。
教师在雨课堂联动腾讯会议上课
学生在认真听课
2.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计问题、头脑风暴、项目任务,启发学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元素
(2)案例教学法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到护理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3)情景模拟教学法
通过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再次回到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角色扮演,体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如何正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角色的情感。
学生情景剧表演
学生感受:
课后采访三位学生的学习感想:
(1)“我感觉到自己共情能力和合作能力变强了,通过情境模拟训练,我知道怎么和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知道‘怎么和病人说,怎样对待病人’才是正确的。”
(2)“情景模拟教学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给我们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沟通。通过扮演医务工作者,以及老师的及时指导,我们的疑问得到及时解答,我明白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工作中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才是恰当的。”
(3)“作为学生,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老师让我向病人学习,感受病人的症状及心理状态,扮演‘病人’,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知道作为护理工作者如何设身处地为病人服务。”
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给学生知识和能⼒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育才的有机统⼀,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类福祉紧密相连。专业课教师践行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
(护理学院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