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松利教授被评为2013年度自治区级教坛新秀
石松利,女,32岁,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9月-2009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毕业至今在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化学教研室工作。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2012年入选自治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包头市“5512工程”领军人才,同年被评为包头医学院“三育人”优秀教师,包头医学院科技、学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毕业生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工作中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努力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德育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科研方面,长期致力于内蒙古地区特色中蒙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及新药的研发,研究方向为中蒙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青年基金)《荒漠环境梯度对蒙古扁桃药材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一项,主持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中药材蒙古扁桃和柄扁桃降血脂作用、化学成分及相关性比较研究》,以第一参加人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两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内蒙古地区特色的中蒙药资源,在继承和发扬中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蒙药材以次生代谢产物为主题的药效成分的形成积累规律及其生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2篇,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会议并交流成果,发表会议论文3篇。目前招收两名硕士研究生,已指导了06~09级4届药学本科毕业生30余人的毕业论文。
教学方面,承担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放射医学、法医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护理学本科和眼视光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科《医用化学》的理论教学;药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等本科专业《无机化学》及药学专业《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大量资料,跟踪和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和技术,综合运用摄像、照相和动画等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把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科研成果相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辅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医药学的联系,积极寻找医药学与化学的结合点,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后耐心辅导学生,细心批改作业。利用实验课教学,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对于学生询问考研的问题、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考研与就业的关系等问题都会给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2013年《物理化学课程》(课程负责人)被评为包头医学院精品课程。2012年《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课程组成员)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无机化学课程》(课程组成员)被评为包头医学院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学科》(学科核心成员)被评为包头医学院重点学科。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向老教师请教,研讨学科新进展和教学方法创新。作为《药学实践Ⅰ》课程改革负责人,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药学本科专业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的惯例,把原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实验课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整合在一起,即《药学实践Ⅰ》。目前《药学实践Ⅰ》已顺利实施并已取得良好的成效。参与《药学专业“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批准立项)和“优化课程体系,创建新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头医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并发表相关教学论文2篇。同时参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包头医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参编《医学化学实验教程》教材一部同时兼任药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积极主动协助院领导和实验中心主任做好实验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