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1年07月02日 17:19  点击:[]


一、思维导图的涵义与特点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或心智图,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可视化思维工具,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思维工具。英国学者托尼·布赞在大学时随着阅读量和知识量的迅速增长,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的困难后,开始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在研究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人时发现,这些“天才人物”的手稿主要由图像、图形、符号、文字构成。于是,托尼·布赞学习了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理论、神经语言学等,并逐渐认识到,如果让人类大脑的各个方面彼此协同工作,则其发挥作用的效益和效率会更高。譬如,只是简单地把词汇和色彩这两种大脑皮层技术合并在一起,就会使记笔记的效果大为改观。

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一个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以图式的方式呈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结构和路径,使人们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是比文字更加富有成效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单元(章节)内容利用关键词、图形、线条等要素来绘制知识的网络结构图。关键词代表思维导图的主题或核心内容,连线表示各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层级的线条连接各知识点,搭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的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思维导图具有图解教材知识、教材知识结构形象化的特征,能够增强大脑对知识的‘渴望’,发挥学生左右大脑的功能,激活整个大脑积极参与学习、增强记忆效果。”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正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优化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强调视觉表象,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知识结构及梳理教学内容脉络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大量的现代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显示,可视化的表达方法比仅仅基于文本的表达方法在知识的重建、扩散和应用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减少认知负荷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应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相结合的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快速地找到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发现各知识点间的关联,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一目了然,避免教学偏离主题,“有效遏制教学精力浪费现象,确保教学活动的内在效能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整合零散知识,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内在的关联,不是一群毫无联系、零碎知识点的集合。有效的学习除了要掌握零散的知识点外,还要通过整理、归纳,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正如布鲁纳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关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学习者带着他们记忆中已有的各种图式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把新知识汇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转变为注重逻辑关系的有意义学习。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灌输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是现行课堂的常态。知识不等于思维,只关注知识忽视知识背后“思维”的教学方式危害极大,学生长期处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思考的状态,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大脑拥有无限联想和创造的潜能,思维导图强烈的可视化视觉符号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学生可以自由联想、迁移,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

三、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可能与路径

思维导图可以运用 XMIND等软件绘制。首先选择适合的模板或新建一张空白图,把关键词安放在中心主题上,选中中心主题,利用“Enter”快捷键创建分支主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相应的子主题,然后把前期准备的知识点和素材文件按层级结构填入到思维导图中,加上一些与主题节点相关的图片,使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上述软件除了有形成知识点的网络结构的功能外,还可以对分支主题形成不同的颜色分块,选中分支主题并使用“排列”功能,可以改变分支主题的组织结构。选中思维导图中的关联线,输入文字,即可在中心主题和关联主题间的线条上填入简短的词语,说明层级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的各种功能,绘制出丰富和完善的思维导图。



本文节选自:《教育科学》杂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转载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上一条:〔教学技能〕教案VS教学设计
下一条:〔教学技能〕一堂课的导入与收尾技巧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