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情志养生保健,包括道德品质修养、精神心理调养和情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先哲认为,人的精神意志不仅能控制人的意识、情感、欲望、行为等,而且对人体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摄生养神,关键在于锻炼自己的意志,陶冶情操,使精神安于形体,才能形神两全。魏晋时期,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
道德品质修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修德在中国的传统养生中被放 在了重要位置,甚至被看作是“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吾日三省吾身”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明代吕坤指出:“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反之如果未能养德则必定为祸,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那么应该如何修德?首先,积善为本。《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增广贤文》称:“善必寿考,恶必早亡。”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其次,心思纯正。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德经》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正如屈原《离骚》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 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养生三字经》云:“过花甲,是老年。欲长寿,养为先。贵知足,常乐观。平心态,少病缠。名不贪,利不沾。甘淡泊,不为钱。无荣辱,无忧患。 戒奢侈,重节俭。 养性情,人和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增广贤文》)。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消除各种负面的影响,解除心理应激,令心绪宁静、充实、安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安然处世,则气血调畅,“心安而不惧”。总的来说,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提出的“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和王玉川先生倡导的“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等观点,道德的自我完善是养生的首要取向。
精神心理调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最重要在于养心,心是人的主宰,也是精气神的主宰。炼精、调气、凝神,都须先从养心开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萧天石认为,“养心之要,在养得此心一团寂寞恬淡,虚静无为;养得此心一团活泼真机,生趣盎然;养得此心一团廓大无伦,性天浑然”。《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欢愉喜悦的情绪,能使气血营卫畅达无滞。《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痹论》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清静利于养神养气。嵇康《养生论》也认为,“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精神心理调养有极多的价值取向,姑且称之为“道”。笔者略论淡泊、宁静、知足、进取、友爱、遗忘、克戒、随性这八道如下。
淡泊之道
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七情调和,则身心健康;七情太过,乃致病之源。《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主张养生需“致虚极,守净笃”。庄子认为,人生本“无”,终于归“无”,要活得逍遥自在,游刃有余,不追逐名利,不牵绊于物欲。葛洪认为,“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云:“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护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人体精、气、神为灯油,若灯芯粗大,则油易尽,只有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节护之下生命自可延长。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谈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为养德性之精粹。亦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苏东坡《与二郎侄一首》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人生中的“淡”也是与之相通的。历尽人生,遍尝百味之后,自然就能体悟洪应明《菜根谭》所说“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庄子·刻意》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此中有道蕴,有禅意,此即为淡泊。
宁静之道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欧阳修《秋声赋》)。针对这种情况,明朝万全《养生四要》指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曾国藩认为“心静胜神医”,提倡“以志帅气,以静养身”。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宁静是养心调神重要的环境因素、方式方法以及目标,可以说中医养生的首要功夫在“静”。陆游云“人安病自除”;朱熹称“心平气自和”,宁静利于守神。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儒家所谓的“定而后能静”,“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家所谓的“内观”、“意守丹田”,佛家所谓“禅定”等功夫。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明代钱琦《钱子语测·法语篇》云:“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冲然靡宁。静在心,不在境。”只有心静,才会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知足之道
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知足常乐”被认为是精神养生的一条大道。人生在世,欲望太多,欲壑难平,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太难!知足应该算是一种境界。“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者或因求知而“一箪食一瓢饮”足矣,或因好学而“三月不知肉味”。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妄求,“无智亦无得”,“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反而常常满足,也才能全德保身。《佛遗教经》中说到:“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一语道破了知足养生的“天机”。明清之际的《解人颐》云:“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所以唐寅所说的“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便更显出其特别的价值来。
进取之道
《荀子·荣辱篇》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我们认同知足之道,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安守现状,生命失去追求,那么作为养生则是不充分的。“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积极进取,我们才能跨越这些难关,到达更高的境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遵生八笺》指出:“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如老年人若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求进取,那么智力可能会急剧衰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相反,如果生命仍不断有所追求,大脑不断被使用,那么记忆、思维、语言的衰退并非是必然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明代文征明八十九岁时仍可做小楷书,眼不花,手不抖,神完气足,一丝不苟,精妙绝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勤于用脑与善于用脑的老年人,老而不衰,不断创造,不断进取,而不断进取也成就了他们的长寿和健康。“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王安石有句云:“纵是泰山强压顶,怎奈鹏鸟早飞腾。借得雄风成亿兆,何惧万里一征程!”这样的生命,这样的生活,既是幸福的,更是健康的。
友爱之道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交际圈子小,人们在身体疲惫的同时,容易感到心灵的孤寂和压抑。而友爱之道包括爱人、爱家、爱国,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感到生活的美好和自身的存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是友情;“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说的是爱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爱国情。孔子说:“仁者寿。”孟子云:“与人为善。”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亦云:“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恩德相 结 者,谓 之 知 已;腹 心 相 结 者,谓 之 知 心”(明·冯梦龙)。一个人多行善事,乐于助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自己也会感到充实和快乐;心存善良,就会活得堂堂正正。“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代张谓)。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代李贺)。
遗忘之道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朱子家训》)。人要记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不要记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想得开、放得下”是健康长寿的要道。有诗说的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遗忘经历的坎坷,遗忘个人的恩恩怨怨,遗忘心烦的小事,遗忘力所不及的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红楼梦》一首《好了歌》唱尽天下难忘之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而这些如果都挂在身上,系在心里,可想而知,人的负担会有多重!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当我们遇到坎坷、嫉妒、中伤、误解时,都要能看得开、放得下,不必患得患失,郁郁寡欢。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这样才更利于健康长寿。“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穷达皆忘,宠辱不惊,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
克戒之道
我们都知道佛家讲究克戒,戒杀生,戒偷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其实儒者也追求克戒,如孔子一贯倡导“修身”,“克己”,认为“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克戒之道就是调和情志、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和调。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把养生之道归纳为十一条:“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其中多是克戒之法。《吕氏春秋》也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增广 贤 文》说:“忍 得 一 时 之 气,免 得 百 日 之忧。”《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清光绪年间阎敬铭《不气歌》说得好:“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就不气。”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当然过喜也会有危害。《冷庐医话》载,一考生因中举过喜而狂,高邮名医袁体庵以忧制喜,告以十天后将亡,书生因受恐吓而病愈。此亦足为戒。克戒,则情志和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不怒,心思清虚。心静神安,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自然益寿延年。
随性之道
生活必须有规律,但有时为了“规律”而刻意去改变就没有必要。过分追求规律性,只能给自己增添麻烦,进而导致心理负担,反倒影响健康。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语)。随性之妙在于符合个性养生原则。自己才最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心里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身体需要什么,知道自己何时兴奋,何时疲惫,何时需要补充,何时需要释放,而这种随性养生正可以及时满足心理和生理需求,使得生活轻松如意,处处圆融舒畅。随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处事更干脆,更加自信,不用刻意,不要优柔。清代李渔追忆明朝失政以后,“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聚避乱,反以无事为荣。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予以劝人行乐,而深悔自役其形。”此中之乐正在于其无拘无束,随性自由!“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所以随性之道,不仅仅是在于生活习惯,在于饮食、运动等等,更多是在于内心,能不能真正做到洒脱、率真。
结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情志养生之道法远非上述内容可以穷尽,其博大庞杂超乎想象。同时这些“道”之间又互相交汇穿插,形成了一张情志养生之网。这张巨网是先辈用数千年文明史织造而成,其内饱含着中华民族生命和文化的智慧。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个体都有自己的调和情志之法,而这些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自己选择的精神之“道”,此道人人不同,千差万别,此道时刻变化,无穷无尽。总的原则还是每个人都该走更适合自己 天性的那些“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自己的养生之路来。
文章选自中医杂志2013年2月第54卷第4期《中国传统情志养生道法》作者:李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