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委巡察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围绕推进“六个工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入巡察各项工作,坚守职能定位,深化政治巡察,强化政治监督,为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留下了坚实的“巡察印记”。
围绕“三个强化”夯实思想根基,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通辽市委巡察办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巡察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精心打造具有巡察特色的文化工程,着力营造创建工作就在身边、人人都是参与者的浓厚氛围。
强化理论武装,铸牢最强同心圆。坚持把民族理论政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纳入巡察干部学习培训范围,领导干部率先学、传帮带,邀请专家专题讲、辅导学,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化组织建设,凝聚工作向心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巡察工作全过程,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履职尽责、全员参与的民族工作大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激发队伍新活力。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巡察一线党旗红”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成立“同心筑梦”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举办文艺晚会、主题研讨、趣味运动、读书分享、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紧扣“四个方面”深耕主责主业,答好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卷
通辽市委巡察办坚持系统思维,立足巡察全过程,推动巡察监督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守政治方向。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工作纳入巡察五年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巡察工作方案、巡察整改重点,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巡察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把准监督重点。每轮巡察围绕“四个聚焦”完善民族工作监督重点,特别在通辽市委第七轮巡察时,结合被巡察单位职能特点,专门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巡察监督指导手册》,为巡察组精准发现问题提供靶向参考。
做好群众工作。每轮巡察设立党员信访服务岗,悬挂群众意见箱,时刻关注民情,做好巡察信访,紧盯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动真碰硬,敢于亮剑,维护和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深化巡察整改。建立巡察整改评估会商公开机制,完善群众评判方式,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以巡察整改实效取信于民。2022年以来,累计对120个部门单位开展了巡察,共发现和反馈问题1178个,追责问责399人次,移送问题线索75件,党纪政务处分9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审查起诉6人,追缴和督促拨付到位资金5.77亿元。
打造“三张名片”践行为民宗旨,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结合巡察实际,通辽市委巡察办打造“民生之巡”“文化强巡”“宣传亮巡”三张名片,共筑“利剑正清风·同心护北疆”品牌,让巡察工作“接地气”,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现场巡察为阵地,践行“民生巡察”理念。全市各巡察组注重从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抓起,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累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50余件。
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注入红色力量。依托机关长廊,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与巡察文化宣传阵地,改造升级巡察图书馆和文化墙,在全市7处群众休闲广场设立巡察文化宣传栏,形成“一馆两长廊、多点结合”的巡察文化阵地,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以宣传宣讲为载体,讲好巡察故事。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栏目,宣传巡察为民办实事、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传递巡察好声音、好做法。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知识答题、宣传宣讲活动30余场,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000余人次,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通辽市委巡察办始终坚守巡察职能责任,持续推动巡察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全力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巡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