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具体目标如下:
1、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技教育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敬业精神,具有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
2、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前沿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独立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写出论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
01 |
血红蛋白与基因诊断 |
08 |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分子药理学 |
02 |
肿瘤分子生物学 |
09 |
法医生物学 |
03 |
肿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0 |
免疫化学 |
04 |
基因多态性与疾病 |
11 |
药代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 |
05 |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
12 |
基因序列、结构与功能 |
06 |
皮肤病分子生物学 |
13 |
抗逆分子生物学 |
07 |
神经分子生物学 |
|
|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本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不能提前毕业。有特殊原因不能如期完成各项学业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一年。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三部分。学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学习。除专业课和专业外语,其它学位课和选修课均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始:教学实践,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科研选题和开题,尽早开始专题研究工作。本阶段内还须完成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
第三学年:开题研究工作,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一)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在指导方法上,采取指导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教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尽早进入学位论文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课程学习与学分要求
单位 |
基础学院 |
学科专业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课程名称 |
教学课时 |
学分 |
学期 |
教学参考书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
必修考试 |
英语(读写) |
108 |
4 |
1 |
|
考试 |
英语(听说) |
36 |
2 |
1 |
|
考试 |
分子生物学 |
40 |
2 |
1 |
|
考试 |
生物化学 |
80 |
4 |
3-4 |
|
考试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60 |
3 |
1 |
|
考试 |
细胞生物学 |
36 |
2 |
1 |
|
考试 |
医学免疫学 |
40 |
2 |
1 |
|
考试 |
医学遗传学 |
36 |
2 |
1 |
|
考试 |
|
|
|
|
|
|
|
|
|
|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1 |
|
必选其一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32 |
2 |
1 |
|
考试(限选) |
医学文献检索与应用 |
32 |
2 |
1 |
|
考试(限选) |
医学统计学 |
76 |
3 |
1 |
|
考试(限选) |
临床流行病学 |
40 |
2 |
1 |
|
考试 |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 |
20 |
1 |
1 |
|
考试 |
病理生理学 |
30 |
1.5 |
1 |
|
考试 |
实验动物学 |
36 |
2 |
1 |
|
考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必修 环节 |
教学实践 |
50 |
2 |
2-4 |
参加辅助教学工作 |
考核 |
学术报告 |
报告1次 参加≥3次 |
1 |
|
|
考核 |
|
|
|
|
|
|
|
|
|
㈡、基本要求
1、研究生在校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6学分,其中学位课22—25学分,选修课≥12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
2、研究生课程采取课堂讲授式、研讨式、自学辅导式、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第一学年集中修完全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教学并考试。专业课和专业外语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处按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的统一考试。专业课考试合格(≥70分)记4学分,专业外语不记学分,但必须通过。
3、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本科生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3门以上本科课程。补修的具体课程由导师选定。补修课记成绩不记学分。
六、教学实践
硕士生应参加不少于50学时的教学实践,包括: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带学生实习等。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教学全过程,受到教学的初步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导师和指导小组要对其及时提出评价和建议,合格者记2学分。
七、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会和其它学术活动,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安排研究生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等。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不应少于3次。
八、学位论文
1、硕士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后确定。鼓励研究生自已选题,但必须取得导师认可。
2、研究生应熟悉科研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明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在教研室内作开题报告。
3、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意义。
4、学位论文完成后,需以导师和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申请答辩。
九、德育、素质和能力培养
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重视道德教育,确立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勤奋学习的目标,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研究生学习、教学、科研定期汇报制度,听取导师和教研室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