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建芳
唯有创新才能争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包头医学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科学谋划,系统布局,下好“先手棋”,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瞄准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多点发力,加大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力度,向创建区域性一流高等医学院校和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研究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
战略推进篇:四协同推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科技创新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立足更好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根本要求,包头医学院早已对“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推进学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观与科研意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研任务承担能力建设、科研成果孕育产出与转移转化建设及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与机制创新建设的“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了“四个协同推进与提升”战略举措。
——协同推进与提升教师学科建设理念、科研观、科研意识和科研基本能力建设
学校以“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基本能力提升主题年”为抓手,提升教师科研意识,树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与龙头的理念,有效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
同时,推进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试点推动并支持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实行学术年会制度;承办国际、国家或省级学术会议;举办SCI收录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专题培训活动,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提高教师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邀请院士等国内外高层次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学者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科研技术培训等,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动学校科研能力建设。
——协同推进与提升科技项目培育和学术人才培养
学校以科技项目培育驱动学术人才培养,以学术人才培养互动催化高水平科技项目的孕育,按照分层、定向、扶植的工作思路,设立校内科学研究基金,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科研培育项目与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定向资助中青年教师、医护人员及本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与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引导科研项目提升质量与层次。开展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实施“秦文斌科技教育基金项目”资助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
——协同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汇聚
学校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整合集成的动力引擎作用,依托主干学科,聚焦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重大需求,同步发力,重新组建校属研究所(室),搭建基础型科技创新平台,汇集科研人才队伍,凝聚基础型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基础型科技创新平台的实力与规模,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储备库,发展壮大潜力明显、学术水平较高的基础型科技创新团队,建成拔高或拔尖型科技创新团队储备库。大力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对基础型科研创新团队持续支持,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投入6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转化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协同推进与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机制创新
推进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坚持“以创新提升效益”工作思路,推动科研管理重心下移,实施分级精细化管理,建立公平开放的项目评审评价机制、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成果成效篇: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巩固和加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工作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和整体研究水平明显进步,为学校“十四五”期间的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包头医学院新增11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十二五”期间的3.75倍。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组建了3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校级研究所),建设了包头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多个校属研究所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或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校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和技术平台支撑。
截至目前,有转化医学中心(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校级研究所(室)30个;拥有4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实验室,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内蒙古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培育)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和9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研发实体联合共建5个创新平台;作为核心协同单位与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首批协同创新培育中心——“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这些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汇集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项目和经费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获科研项目及经费总量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和1.6倍。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7项,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自治区级项目417项,是“十二五”期间的1.8倍。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稳步攀升。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计18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包头市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99项,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0倍和4.5倍。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稳步推进并呈现科学发展势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实现了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6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9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学术交流活跃、氛围浓厚,创新文化建设不断加强,邀请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31次;召开了包头医学院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会议,连续举办了5届“包头医学院中青年教师高水平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专题培训指导会”;编制了包头医学院2009—2018年科研成果汇编,制作了包头医学院省级科研平台宣传栏等。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增强了科研意识、开阔了科研思路。
未来发展篇:创建区域性一流高等医学院校和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研究中心
“十四五”期间,包头医学院瞄准国内一流水平,争先创优,统筹规划,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计划到2023年,在现有学科体系内基本主干学科群统筹优化结构、系统完善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的建设,力争基本构成新学科构架。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能够体现医文、医理、医工和医+X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医学门类内多学科有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布局与结构特色鲜明的新医科学科体系。支撑新医科医学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服务精通医学知识、善于科技运用、满怀人文修养的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为未来创建高水平地方医科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重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学校建成能够支撑高质量自主科研和原始性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跻身自治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先进行列。培育出一批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技计划立项数量及纵向科研经费总额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高级别高水平重量级项目有突破。巩固拓展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省部共建科研创新平台有突破;科技基础条件与设施迈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持续增加,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项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力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有新突破;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与管理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活力充分激发。
其中,学科建设方面,争取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好成绩;力争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总数至少达到10个、重点学科总数至少达到10个,新增自治区高等学校一流学科5个,新增包头市医疗卫生领先、重点学科不少于20个。
学位点建设方面,力争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科研项目方面,努力实现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新突破,获批自治区级科技项目数量比“十三五”时期增长50%。
科研成果方面,五年间,力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突出贡献奖实现新突破,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数量明显增多,实现多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创新团队方面,力争培育至少15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至少2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或创新培育团队。
条件平台建设方面,力争新增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或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至少2个;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联合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至少1个;牵头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至少1个。
合作交流方面,力争联合共建科技平台至少1个,共同承担高水平重点研究项目2项以上,并取得高水平成果。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面向未来,包头医学院上下同心,乘势而上、继续奋斗,深入对接自治区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积极融入包头市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强化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以“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的状态,为把学校建成区域性一流高等医学院校和高水平的区域性医疗、研究中心而全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