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很早就认识到了清静有益于养神,养神则助于养生。
现代研究发现,人在宁静状态下,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还会分泌一些有益身心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静坐是达到清静状态的方法之一。静坐可以澄心,让心情平静,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休息,契合中医学“心定则气和顺,气和顺则血道畅通,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点。
因为静坐时人们精神内敛,乱散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和,可气血平和、阴阳平衡,所以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就十分钟爱静坐,他年轻时体弱多病,后练起了静坐法,身体愈加强壮,病也逐渐痊愈了。
中医认为,调息静坐是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明代著名医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强调:“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
调息静坐正是通过收敛心神、调节呼吸来调和气血的养生良方。其形式多样,可以在安静、通风的地方选择平坐或单盘、双盘等方式进行静坐。
首先竖起脊梁,放松身体,双手可自然垂放于膝上,建议初学者可以从5到15分钟练习开始,随后逐步延长练习时间。在静坐期间,应注重调节呼吸,使其缓慢深长,有助于保持心境平静。
练习结束时,可先深呼吸三次,搓热双手熨目摩面,再缓缓活动四肢,使气血顺畅。这一方法融合了中医经络学说与气机调节理论,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来源: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