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题为《用爱编织红丝带,为情防止艾滋病》的国旗下思政课。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铮然,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2023级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及在校生参加了本次升旗仪式。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用爱编织红丝带,为情防止艾滋病”。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至今,国际医学界对于该病尚无有效的治愈药物和方法,因此也被称为“世纪瘟疫”和“超级癌症”。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等方式扩散,给感染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2917例,报告死亡474006例。令人惊讶的是,感染者中15-25岁的青年占比竟然达到了36%!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迅速上升,每年报告约3000例,成为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关键群体。以2023年为例,新增艾滋病群体中,大学生占到28%。这一数据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学生会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感染艾滋病的诸多因素中,不安全性行为无疑排在第一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对性的了解不足和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尤其是抱有侥幸心理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艾滋病的传播。在一项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调查中,调查对象的29%不知道艾滋病不能治愈、34.9%不知道感染性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的风险、33.2%不知道男男性行为是中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的主要途径、仅有64.7%表示听说过PEP即艾滋病暴露后预防,并且大多人不知道从哪里获取PEP药物,57、9%没有听说过艾滋病自检。
虽然艾滋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甚至实现长期的稳定生活。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
一、要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二、要提高对新型“换装”毒品的辨识力,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远离毒品,保持身心健康;
三、要认识到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四、不去消毒不严格的机构进行拔牙、打针、针灸、穿耳洞、纹眉等有创伤性的操作,生病时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防止不洁器械传染艾滋病;
五、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生活物品;
六、注意输血安全,要选用健康的献血血源,献血时也要到正规的机构。
一旦发生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和检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PEP用药。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服务。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途,一苇以航。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珍惜生命,敲响防艾的警钟,重视预防艾滋病毒,和健康同行,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让生命的光芒永驻!人人警钟长鸣,艾滋寸步难行!最后,让我们以红十字会为榜样,用爱心、知识和希望,共同绘制一幅防艾的壮丽画卷。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心和行动去点亮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生命,共同创造一个没有歧视、充满爱的世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