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该教什么
摘要:大学课堂教学应围绕一个中心和四个基本点展开,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教知识、教能力、教智慧和教人格这四个基本点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管教书不思育人是舍本逐末,只想育人不会教书是天方夜谭,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是大学课堂教学和大学的本质追求。
一、前言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陆续开展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工作,近期又正式实施了“双一流”建设,它们的目标都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尽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是多渠道和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一定是其主渠道和关键方面。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传授有用知识为载体的互动交流,其目的是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能力、启迪智慧和养成健全人格。在大学课堂上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是大学教师、大学校长和大学管理者必须明晰的第一要务。
二、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和四个基本点
大学课堂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是由大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和四个基本点就是:大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立德树人” 这个中心,通过在课程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知识、教能力、教智慧和教人格,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书是手段、是途径、是形,育人是目的、是核心、是魂,只有形魂兼备才是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满意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其必将造就具有真正内涵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1.教知识
如上文所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有用知识为载体的互动交流过程。可见知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有用知识的界定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种途径进行判别。定性判据可以概括为三条:其一,是人类知识库或某一学科中的经典(经典性);其二,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有用知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性);其三,是近年产生和发展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创新性)等。
判别知识有用性的定量判据是:检索近年(3——10年)专业和综合性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中相关术语、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出现频率,高出现频率的术语、概念、理论和方法一定是有用知识。因此,就自然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用知识而言,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经典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兼顾经典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知识三者的合理配置。
基于教授和学习,知识可以划分为两层四阶八级。两层包括知识的传承(基层)与知识的创新(高层);四阶和八级分别是:认知(I:认识、熟悉)、通晓(II:理解、掌握)、践行(III:运用、制造)和创造(IV:创新、原创)。
(1)知识的传承 以介绍、说明、阐述和践行知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为特色,回答“3W”问题,即,什么(what)、怎样(what about/how)、为何(why),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在以知识的传承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K型,即孔子型)中,往往注重概念、理论、方法的表达、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计划是教师和学校实施、检查、考核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课程的“三剑客”(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以知识的传承为主要目标的常用教授方式是知识驱动、教师主动、学生能动。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
(2)知识的创新 在以知识的创新为追求的课堂教学(S型,即苏格拉底型)中,基于教授和学习知识的存量,使学生从通晓某些知识的存量到创造出知识的增量,即创造出新知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卓越功能。以知识的创新为追求的课堂教学常用教授方式是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其呈现形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基于课前一定的学习和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报告与聆听、提问与回答、质疑与反驳,形成对同一问题的开放性认识和非共识性理解,尽管共识和标准答案的达成也是可能的。追求知识创新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精心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课程内容、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和课堂氛围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课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表达能力,有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精神。
K型和S型课堂教学的运用取决于课程内容和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K型课堂教学更适宜知识的传承,所能达到的知识层级通常是二阶四级,教师的教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发挥重要作用;S型课堂教学更适宜追求知识的创新,所能达到的知识层级可达到四阶八级。知识的创新既需要教师启迪性的教授,更需要学生主动追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行动,教有尽,学无止。
2.教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任务所展现出来的素质。对完成了学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反省能力。课堂教学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学习资源、学习速度(包括快学习与慢学习)和学习效率。在课程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时长、课时量和内容,精心设计如何训练学生快速、专业地获取教材之外、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安排快学习和慢学习环节,推荐或示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秘籍”。
(2)动手能力 作为具有专业背景、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实践课、实习课、现场教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精讲多练、以身示范的原则,将主要时间交给学生去体验、去观测、去模仿、去制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试错、犯错、知错、改错”。
(3)交流能力 口头和书面交流是从事各类工作和成就各类事业的基础,其形式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口头与书面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不同形式交流能力的训练。如在S型课堂教学中,可安排几位同学(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偏强与偏弱的兼顾)围绕某一个问题制作5——10分钟的PPT,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报告他们各自对该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再围绕同学的主题报告,安排20分钟左右的师生互动,包括质疑与反驳、点评与补充等交流方式。
(4)反省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种种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和场景(如设疑、提问、回答、上讲台展示、课后个别交流等),让学生反省自己前期或前一个时段在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养成反省和自律、温故而知新的好习惯。
3.教智慧
智慧是指用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和解决(大)问题的本领。智慧由知识、能力和品德三要素组成。智慧的呈现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没有与需要解决问题相关的系统知识和一定经验,就没有智慧大树生长的土壤;只有土壤没有种子,也不可能孕育出智慧大树。这个种子就是悟,悟就是本来不知道突然知道了,所以有恍然大悟的说法。悟的方法有:冥思苦想、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悟的表现既有一点就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无师自通,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顿悟。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智慧,就是要依据智慧的构成和特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设计孕育和启迪智慧的问题、场景和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而言,S型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开放式和互动式问题讨论更易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4.教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特殊和稳定的个性品质,一般20岁左右基本成型。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人格的基石是道德,两翼是智慧和意志,道德决定人格的取向,智慧和意志决定人格的高度和影响力,三者均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就是所谓的金三角人格。现代人需要的人格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君子人格、法权人格和领袖人格。所谓君子人格就是要修炼好自己(有道德、有智慧、有意志),法权人格就是要约束好自己(遵纪守法、做人有底线、做事有红线),领袖人格就是要涵养好自己(理性多元、包容大度、干净利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和精神态度就是人格的最好教具和案例。教师希望学生能修炼好、约束好、涵养好自己,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做人、做教师和做学者的维度修炼好、约束好、涵养好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认识与结论
课堂教学是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需要一日三餐的滋养,也需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型课堂教学的用心哺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是课堂教学和大学的本质追求。教书的深度有四阶:认知——通晓——践行——创造,育人的维度有四维:教知识、教能力、教智慧、教人格。对学生和学校来说,四阶和四维是分解动作、是抓手;对教师和课堂教学而言,四阶和四维是互相交融渗透的整体。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实现课堂教学四阶四维互相交融渗透的不二途径。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渊博的学识,精心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抑扬顿挫的声音语言,画龙点睛的肢体语言,得体的多媒体、板书和教具使用是对课堂教学一个中心和四个基本点的最好诠释。
(节选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2期,作者: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