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定位
Ø 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置这门课的目标、学生是否具备了本课程所需的基础(应做实际调研)、课程对后续课程有何影响、若为通识课程,这门课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生意义何在(如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水平、丰富认知结构……)?
Ø 选课学生特点:本学期的总体学习压力、 若课程以外语为教学语言,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否足够(应做实际调研)、若不够,如何应对?
Ø 学生学习这门课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是否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过,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Ø 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应如何设定这门课的教学主线(主要理论、重要内容、表达顺序……)?
Ø 教材或资料与课程定位及学生基础相适应: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应做国内外多方调研)?
Ø 这门课以往教学中的可改进之处:明确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总体策略:教师应该重视一门课在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习本课程后,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具体能力。表现在生产中,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可发展岗位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Ø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强化哪些思维模式(如逻辑推理、想象力、质疑能力、包容能力……)?
Ø 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自行梳理并表达出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Ø 学生应该取得哪些学习成果(作业、作品、考核成绩……)?是否与课程定位相符?
Ø 期待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何种变化?
目标策略:有效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士兵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不要机械的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包含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什么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并没有真正掌握。可以变成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
Ø 为达成上述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应有哪些?
Ø 如何让学生知晓并认同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自身责任?
Ø 如何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为各部分教学内容分配时间、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表达方式?
Ø 怎样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包括:怎样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尽可能地让课程内容可视化?设置哪些相关情境(生活经验、既往知识、真实问题、学科前沿……)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怎样引导学生及时输出所思所学(提问、讨论、测验、作业……)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Ø 教师应以什么样的言传身教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影响?
Ø 安排哪些学习活动(如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报告……)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结构策略:教学活动中要明确结构。教材多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节课的习惯,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做是一个整体,整体安排和设计。要引导学生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结构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个单元和一节教材,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结构而不是点状结构。因为只有网状结构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学习效果评价
Ø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如观察哪些现象、布置哪些作业、组织哪些测验……)?
Ø 如何判断学生对这门课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借助于学生做的思维导图、创作的作品、考试考核……)?
Ø 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作业、作品、方案、报告……)达到的水平?评价标准是否与设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Ø 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的变化?
Ø 按上述方法评价,能否保证学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
评价策略:多维度的评价是检验学生从心里感悟、思维变化、到知识梳理和能力转化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项目任务,设定指标,记录过程的方式,从而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