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学技能】||好课的三个维度、三个要素、两种途径

2022年12月08日 11:42  点击:[]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课堂“常法”进行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困境


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教材、学情、时代特点

        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
        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实践证明,这也是妨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正确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变革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教育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领会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


三个要素决定一节课是否能上好问题、合作、合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
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当一个教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的时候,这个课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质疑。
        从实践的情况看,值得我们重视的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面对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理论准备、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筛选不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面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将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课堂要注入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集体智慧永远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诱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课堂需要第三个要素合适。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教材是教师无法选择的,学生却是有差异的。学生需要合适的学习内容面对相同的教材、有差异的学生,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从实践出发,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两个途径帮助教师走进好课堂二次备课、合作与合适结合

改变教育就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首在改变教师。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潜能释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才是适合的、有意义的。这个合适既要有抽象的引领,也要有具象的指导;既要有思想引领,也要有教学行为的具体帮助。

途径之一:通过有效的教研,帮助老师养成二次备课的习惯

第一次备课备教材,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指导有效预习的方式有10分钟微视频,问题发现法等。重点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能够通过有效预习的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是全班都对的;二是有人对有人错的,有人对有人错的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错误,拥抱成功。三是个别问题全班全错的,合作讨论的基础不存在,老师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前提下讲授。
基于学情的掌握,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基于学习目的导出最佳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的路线图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好课堂。二次备课“帮助老师,成就学生”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追求完美,好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径之二:对“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

基于合作,需要课堂实现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老师是教班的,未来能不能从教班走向教组?老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有领导力的学生争当学习小组长,形成小组文化,课堂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的元素,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结束教班,走进教组。

基于合适,需要提高教师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一门学科知识点有多少,能力要求是什么,这是国家标准,国标是相同的;学生的起点不同,知识点不等于合适点,合适点在哪里,这是校标,是因校而异的。基于国标,基于知识点与合适点,围绕每一个合适的知识点,要研究题型有几种控制合适本质上是提高教师读懂教材的能力。通过两次备课,既读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学生


本文节选于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冯恩洪教授希望对各位老师日常教学有所帮助。


上一条:重磅 | 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
下一条:【教学技能】||讲好一门课的四种思考策略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