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宝贵资料】第二部分:年轻教师如何讲好一门课

2024年04月19日 09:33  点击:[]

一、讲好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

在一门课的讲授中有两次课需要特别提出,是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

第一堂课 讲得好不好对整个课程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这是师生的第一次见面,如果学生对第一堂课的印象好,就为以后的讲课创造了良好条件。如果准备不足,学生印象不好,日后要花几倍的力量才能挽回。

第一堂课是对教师要讲的课程在整体把握程度的考验。所以,须认真对待。切不可看做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戏”,它是个“重头戏”。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要讲的课程产生兴趣,对课程的总体介绍,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方面。重要的是应用前景和神秘之处。

最后一堂课 多为总结课。教学目标是总结本课程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总结课变成考试范围圈定课,应该把它讲成是一堂总结收获课。如果这堂总结课的内容能与第一堂绪论课的内容有所呼应就更好。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全课程一气贯通善始善终的完好印象。当然,在实施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的教学时,也应努力达到上述讲好一堂课的八条标准。

二、课程要常讲常新

同一门课、同一节课年年讲,会有平淡无奇、不断重复的感觉,会出现一份讲稿用几年的现象。实际上,课应该常讲常新,同一节课每年都必须重新准备,都应该加入新的东西,如新内容 、新体会、新讲法、新手段。

这些新的因素会使课程教学发生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少量变化。积累多了,就可能从量变到质变,使课程产生飞跃,产生某种突破。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跟着一起提高了。

只有做到常讲常新,才能感觉到讲课不是重复性劳动,教师不是教书匠。才能感觉到讲课也是一种研究,一种学习,一种提高,一种创新。才能使你对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产生一种激情。

三、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帮助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而采用的各种媒体,如: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录音带、录像带,实物投影仪、黑板、多种实物、模型教具等,目前常用的主要是PPT,也就是电子板书。

(一)如何设计制作好PPT

1.先有整体教案,后有电子板书方案。先要对一堂课的教学有一个好的整体设计,即教学方案(教案),在确定哪些内容用PPT来显示。

2.建立标准。要有一个PPT的标准:醒目、得当、艺术。

3.要灵活不要死板。PPT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用,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因此,掌握PPT制作的各种软件的功能,跟踪新技术新方法,灵活地用到PPT的制作之中。对于在技术上可以做到类似黑板板书的,尽量做到用PPT也能像用黑板板书那样能边讲、边想、边写(边出字图),展示出讲课人的讲述思路。

4.认清电子板书的优势与劣势。PPT适于展示大图大表、复杂的平面图、立体图,反映事物内部结构的图和有运动效果的图,事物动态特性等。在这些地方用PPT比用黑板板书更方便、更清楚、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公式推导,例题讲解,课堂实际即兴发挥的内容等方面,还是它的弱项,应采用板书更合适。

(二)如何运用好PPT

1.避免书本搬家。注意课堂中的讲解与PPT的合理配合。有时需要先出字幕(或图)后讲,有时需要先讲后出字幕(或图),有时需要边讲边出。避免一下子出满满的一屏,像一页书一样,被学生视为书本搬家。更有甚者,在大屏幕上刚刚出了满满一屏文字后,没讲几句,学生还没看清楚,又换了一屏,这个效果就更不好。

2.衔接自然、熟练。在一次课的讲授中,有时需要多种媒体,如电子屏幕、音带,实物投影仪或黑板,模型教具和实物教具等,各种媒体之间一定要衔接好,以保证课堂进行的连续性和节奏性。所以,课前必须经过演习,保证课上顺利进行。

四、关于启发式教学

一个人由一事物的激励而联想到另一事物叫做被启发。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由教师直接注入而来,而是主动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联想而来。在这样多次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学到了活的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发挥两个积极性。这是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但实际做到并不容易。

1.从宏观上看,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学校对他进行启发式教育的过程。学校通过多种精心组织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启发。所以从校长到每个教师都是在做启发式教育和教学。

2.具体到每门课程,首先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从整体上给学生一个启发。让他自己获得本学科的主要的知识和能力,悟出怎样用本课程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从微观上看,每一堂课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

(1)讲一个问题,抓住本质、共性并深刻阐明,剖析,就有启发作用。

(2)引入恰当的例子,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3)启发成功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启发者给出恰当的激励事物,如一个问题、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等,另一个是被启发者的有效的联想。就启发事件而言,一是提示“一般”(规律、共性特点),引导被启发者去解决他的“特殊”的问题;二是提示“特例”,启发被启发者去解决他的属于一般性的问题;三是提示被启发者所熟知的一个方面的事物,启发他去探知或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第一类可培养分析、推断能力,第二类可培养综合能力,第三类可培养类比能力。

4.答疑与讨论是启发式教学最好、最集中的场所。在大课上的启发性教学一般都是隐含的、非直露的,因为本来启发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的。而最直露的启发式教学是用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答疑或讨论中,因为针对的问题更具体、更个别。在大课中所讲授的问题多为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本质性的、共同性的。所以,只用上大课一种教学形式对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不够的。遗憾的是,答疑环节几乎名存实亡,只是在考试之前几天才有人来答疑。学生不与老师有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接触与讨论,怎么能学到活的做人做事的能力呢!

这是目前高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学生的认识问题,也有学校组织教学的问题。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人数的讲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五、关于创新或创造性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讲授中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2.在具体一门课或一堂课的讲授中要特别注意抓住两头。一头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透彻讲解。一头是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例子不管是否紧密结合本专业,只要是成功的,相近专业的亦可。因为任何成功的事物都含有成功的共性因素。当然一个例子,不能全面包含所有重要因素。所以要不断地举出足够的例子,以便学生从中提取经验。例子是生动的、活的,只讲条条是不行的。不论在讲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中,还是在讲述实际案例中,都要注意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工作方法——的传授,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3.教师本人要有较强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这方面能力强,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1)教师应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如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深知所讲授的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因此讲解善于联系实际,特别是结合自己在创新工作中的成果和体会进行,自然会对学生有创新性的启发。

(2)教师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是否有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自己的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具有创新性,学生会得到启发。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有共性的,它会溶化到每一种创新活动中。教育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的,你有创新的动机,就可能收到创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怎么会收到使学生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4.创新能力层次。最低层次是模仿(能力),稍高的层次是移植(能力),最高的层次是创造(能力)。能够达到什么层次,同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一样,与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我们应力争达到高层次。

5.要想做出高层次的创新工作,优秀的哲学思想不可少。因此,不论什么专业,提炼所教课程中的哲学思维,反过来,结合教学内容加以说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会有深远的作用。



上一条:【宝贵资料】第三部分:年轻教师如何讲好一门课
下一条:【宝贵资料】第一部分:年轻教师如何讲好一门课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