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我校广大教师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善用抗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高校课程思政针对性与亲和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官微联合教务处对我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行推送,展示我校广大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今天推出第五期:“守正创新、医工交叉”— 《智能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团队:
“智能医学”致力于用“前沿的智能科技来服务于医学,解决医学问题”,重点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医科”人才培养、建设理念一致。《智能医学导论》课程团队的组建,遵循“守正创新、医工交叉”的核心理念,由医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临床医生、企业工程师共同合力打造。课程内容上融入了传统中蒙医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内容,从“一块智能手表引出的医学故事”开始,走进神奇的智能医学世界,开启“医学”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的思维,守正创新,为医学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课程团队教师
“智能医学导论”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临床技能中心,教学过程中贯彻新医科“医工交叉”融合理念,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中华医药传承发展、国产科技自主可控、人文精神、跨学科创新思维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探索新时代多学科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集体备课
为了让学生能在疫情防控下的线上教学中更好掌握课程内容,课程组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采用集体备课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前期已建设的线上网络课程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依托智慧树MOOC平台、“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分配了各个学科教师的授课顺序,使授课内容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前后衔接、有机结合,明确了教学的关键要求和需要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教师发挥各学科的特色,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课程组教师以身作则、投身学校抗疫第一线的鲜活事例,使课程思政变得亲切、真实、自然,引发学生共鸣。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保证了《智能医学导论》线上课堂授课质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二、直播课堂
课程组通过“长江雨课堂”组建协同教师进行直播,学生在直播课堂上,通过聆听教师讲授、线上慕课自学、连麦回答问题、分组线上演讲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线上课堂中来。课程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1.“分组讨论”线上也精彩——学生做“主播”
在“虚拟现实技术(VR)与现代医学”章节中,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了线上“分组讨论”模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6-8人一组,一个班共分为6个小组,学生从老师给出的题目中自主选题、小组协作、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完成汇报PPT并推举小组发言人。通过雨课堂6.0版腾讯会议方式,各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做“主播”,实现了精彩的线上“分组讨论”。学生在合作自学中,不仅深入了解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疗 、远程会诊、老年康复、心理治疗、传统中医药等方面的应用,更有利于塑造优秀医生所应具备的团结协作、敢于担当、不惧失败精神。
一个小组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将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于传统中医针灸,研发出“虚拟针灸人”,使传统针灸技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穴位可视,为中医传承发展开启新篇章。该小组发言汇报后,学生们在讨论区踊跃发言:“现代科技与古老中医完美结合”、“看来学中医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啦,得懂点新技术”、“为祖国传统医学创新发展感到骄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通过研讨,更多的同学认识到新时代需要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生也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医学工匠精神,激发了学生弘扬热爱中华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了文化自信。


2.教师以身作则,课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教师以身作则,投入到学校抗疫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课程组将这些鲜活的课程思政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来自一线的最鲜活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三、评价与反馈
课程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智慧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精准的“过程性考核”。

教师寄语:
疫情发生以来,《智能医学导论》课程组全体教师秉承“守正创新、医工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竭尽全力做好线上教学工作,还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学校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课程思政专业课。本学期已顺利完成药学、中医专业共三个教学班的授课任务。课程组全体教师将继续秉承“守正创新、医工结合”教学理念,开启学生“医学”与“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思维,为未来医学创新带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