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有效课堂的十种教学行为

2022年08月15日 17:30  点击:[]

一堂课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


01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师生互动中,应该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实现有效教学。

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教学设计中,要因势利导,引导不是主宰,而是把表达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机会让给学生。

帮助就是一种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当然,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02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允许补充,允许发问,创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


03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精讲就要突出“重点”,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

“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0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就是指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情境,组织大量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可使用以下几种策略:

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


05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的教学设计指对全体学生有效,不能只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会产生新的不平衡。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课堂教学设计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设计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


0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主要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设计机制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主要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0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是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

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因“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的不良倾向。


0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09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反馈方法可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也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设计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


10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设计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找出教学设计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设计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设计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设计经验化。

改进指在教学设计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设计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

要提高教学设计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深度、高度、创新度、灵活度。



上一条:共同关注:教师发展的七个趋势
下一条:〔教学研究〕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