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 

成果展播|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组一等奖教师团队

2022年05月23日 09:28  点击:[]

“育人为本,数据赋能”《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分享

——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教师团队

团队介绍



主讲人和成员:杜燕 杨美青 石松利 白迎春

助教:兰婷 陈浩(20级口腔医学专业)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所属的药学院化学教研室,秉承“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传承师道精神,矢志匠心育人;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融合为引擎,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团队先后荣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团队成员获得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五年团队获批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5项;参编教材3部,发表教改论文8篇,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基础化学》课程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自治区高等院校在线开放建设课程,自治区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育人为本,数据赋能”《基础化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1.课程及成果简介

《基础化学》是面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等医学类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48学时的理论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结合新时代机遇和医学教育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数据,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挖掘交叉学科和教学数据的潜力,讲求知识、能力和素质层面的目标达成,注重德育+智育、雨课堂+BOPPPS、线上+线下、过程性+培优补差评价的四方面融合。最终,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打造课程,构建了“课前导学-课中践学-课后助学”教学体系。

2.面临的难题

教材侧重化学体系,与医学联系不够紧密

现行教材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性,脱节于学科前沿和医学进展。部分化学知识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叠,学生常常感到“学而无用,学非所用”,难以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德育架构尚未健全,育人方法和途径单一

大一新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现有的课程思政内容缺乏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素质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开展的广度和力度不够。

教学数据价值有待挖掘,学生评价转型缺乏依据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尚未发挥其潜在的价值。评价多依赖经验式判断,方式多为结果性评价,缺乏合理的过程性评价。

3.破题的方法

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化学与医学的融合

以化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作为媒介,加强医学案例的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国家级一流课程,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打造具有化学特色的协同育人体系

以化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名人轶事融入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生命价值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奋斗目标。

以教学数据为驱动力,构建全面、科学、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利用教学数据,以多元的赋分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学生学习规律,结合历史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引入新颖的教学反馈方式,形成全面、客观地学生评教方案。

4.教育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课前,以预习课件的形式在重难点知识中嵌入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清华大学的《大学化学》慕课作为导学视频,并考察学生预习效果。

课中践学

借助雨课堂以两个学时为单元进行BOPPPS模式教学。



1 雨课堂+BOPPPS教学模式

课后助学

以公告的形式报道与章节知识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性文献,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利用雨课堂进行章节性在线测试,随后进行直播答疑,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解惑。

5.教学效果

成绩分析与预测

对比本成果教学模式下的2021级与传统教学下的2019各项成绩之间的相关性2021级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有较强的相关性(r = 0.44)且与实验成绩也存在关联性。说明本成果下学生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整体上存在一致性,过程性评价科学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各项成绩的相关性图(左,2019级;右,2021级

利用历史数据建模并对2021秋季学生的期末成绩预测。预测值(图16蓝色线)与实际成绩(图16红色线)吻合性良好,能够起到学科预警的作用。培优补差的措施使得平时成绩略高于章节性过程性评价的均值,也与考试成绩趋势一致。



3  2021级麻醉、影像专业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结果及预测图

学生评教

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模式以及教师教态等方面的评价。约91%的学生认为本成果下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约8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给予了“非常满意”的评价。


4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6.创新之处

德育和智育合力育人

本成果以化学家的卓越贡献作为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加强学生人格塑造和医德培育。拓展了课程思政途径,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体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同时,通过慕课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BOPPPS教学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化学+医学”的融合,多视角地认知疾病的预防和诊疗过程,讲求逻辑推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据驱动评价与决策

本成果实现了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以及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从教学设计开始规划数据源,以多元化的赋分方式进行数据转换,公开、公平的进行过程性评价;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并对结果性评价得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以Power BI报表的形式实现学习轨迹可追溯、学习结果可查询。

7.反思与展望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更深入地规范课程建设,探索课程思政效果的量化评价,开展多类型的教育教学数据挖掘和应用;进而全面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

上一条:成果展播|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一等奖教师团队
下一条:成果展播|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教师团队


版权所有:包头医学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编:014040    蒙ICP备14002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