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技激励政策,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强化联合科研攻关,促进标志性成果产生。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措施和体制机制,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孕育产出和转移转化,提升高等学校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了一定实效。
今天起,将推出“科创包医”系列栏目,展示我校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成效,今天推出第一期——温针的研发与应用。
温针疗法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刺与温灸相结合的一种中蒙医传统外治疗法,对治疗赫依性疾病、巴达干、风湿类疾病、寒性病等疗效稳定、可靠。温针疗法具有针刺与温灸的双重作用,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达到活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开窍调节等作用。通过神经一免疫一内分泌综合调节,对机体产生镇痛、改善局部循环、抗氧化、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等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1.鉴于温针直接接触并进入人体,因此一般要求温针尽量细,造成的有创伤口尽可能的小,安全性要高。传统温针多以银为主要材质,但银质较软,常常出现不易入针或者温针弯曲等问题,不利于温针的操作,且银针易氧化变黑,而铜针又易生锈,不利于保存和使用。我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蒙医药-温针、火针)传承人阿古拉教授团队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开展稀土温针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通过添加稀土金属成分,提升温针的各种性质,从提高硬度、直径小、耐腐蚀、导热快等方面改良温针性质。稀土温针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大幅度改善温针的可操作性,提升温针的安全性能,不仅有利于温针医疗器械的规范和量产,还有利于传统温针疗法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的成果转化前景。
2.温针治疗过程中,传统温针在针柄加热的时候费时费力,而且温度难以控制,故中蒙医特色诊疗器械研发及应用团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临床及教学实际需求,创制医用电热温针器。该仪器利用艾绒和加热夹实现了针体的双重加热或选择性加热,且电加热的温度可控,有效提高了针灸效果,使温热刺激通过针体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项目带头人简介:阿古拉教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包头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曾任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内蒙古医科大学中蒙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包头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