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更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主办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三致专委会年会暨2025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创新发展论坛

2025-07-21 18:15  点击:[]

2025年7月16-20日,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致畸、致突变专业委员会与包头医学院联合主办,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牵头承办的“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三致专委会年会暨2025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创新发展论坛”在包头市青山宾馆顺利召开。论坛聚焦前沿研究与产业转化,为国内外环境毒理学及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此次学术盛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陆军军医大学曹佳教授,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郝卫东教授,包头医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铮然教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致突变专委会主任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杨军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刘铮然副校长和曹佳理事长分别致辞,刘铮然副校长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包头医学院历史沿革以及学校在环境毒理学、“三致”效应研究等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围绕环境与健康领域开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的相关情况,强调学校始终致力于推动环境诱变剂研究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深度融合,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对学校在该领域的发展给予大力关注和支持,共同为筑牢环境健康防护网贡献力量。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佩俊教授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196C2

大会现场


176E1

开幕式

F2627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致突变专委会主任委员

杨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DFEB4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曹佳教授致辞

F2D73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铮然教授致辞

E6228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佩俊教授介绍学院情况


本次大会设置了大会报告、专委会报告、青年学者论坛等多个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大会报告环节,武汉大学汪晖教授以《孕期用药与子代发育编程》为题,结合临床案例与分子机制研究,系统阐释了孕期药物暴露对子代远期健康的潜在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湖州师范大学教授聚焦《核糖体DNA拷贝数变异在化学物致癌中的作用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核糖体DNA拷贝数变异干扰细胞生理功能并推动癌变进程的机制,为化学物致癌机制研究开辟了新路径。郑州大学王威教授运用TQ-FISH技术解析《基于TQ-FISH的端粒位置效应机制研究》,阐明了端粒在染色体稳定与疾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中山大学李道传教授压轴带来《基于类器官的化学致癌物筛查方法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类器官构建高效致癌物筛查模型,为环境致癌物早期防控提供了技术突破。上午的报告涵盖孕期健康、致癌机制及检测技术等内容,全面展现了环境诱变剂毒理学研究的多元维度。浙江工业大学张全教授作了题为《新型烟碱类农药人群暴露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的报告,通过精准检测技术锁定农药暴露生物标志物,为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常江教授的《环境 - 基因交互作用与食管癌发生》,系统解析了环境与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协同作用。

72F16

汪晖教授作题为《孕期用药与子代发育编程》的报告

F6FCA

楼建林教授作题为《核糖体DNA拷贝数变异

在化学物致癌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

9C850

王威教授作题为《基于TQ-FISH的端粒位置效应机制研究》的报告

B3896

李道传教授作题为《基于类器官的化学致癌物筛查方法研究》的报告

AB77B

张全教授作题为《新型烟碱类农药人群

暴露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的报告

B99E

常江教授作题为《环境-基因交互作用与食管癌发生》的报告


专委会报告环节,浙江大学余沛霖教授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解析《敌草快引发秀丽隐杆线虫毒效应及其运动障碍机制》,揭示了除草剂神经毒性的新机制;福建医科大学王文祥教授的《铜暴露与卵泡发育障碍的关联性及分子机制》研究,从生殖健康角度阐明了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危害;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高艳荣教授聚焦《外泌体非编码 RNA 在稀土 Nd₂O₃致尘肺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尘肺病防治挖掘了新靶点;东南大学梁戈玉教授借助心脏类器官芯片技术,在《基于心脏类器官芯片研究纳米塑料诱导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中直观呈现了纳米材料的心血管毒性,为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73B0E

余沛霖教授作题为《敌草快引发秀丽隐杆线虫毒效应

及其运动障碍机制》的报告

CCD8F

王文祥教授作题为《铜暴露与卵泡发育障碍的关联性

及分子机制》的报告

E3CE5

高艳荣教授作题为《外泌体非编码RNA在稀土

Nd2O3致尘肺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报告

8AF67

梁戈玉教授作题为《基于心脏类器官芯片研究纳米塑料

诱导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的报告

青年学者报告环节同样异彩纷呈。杭州师范大学惠言教授的《基于无参聚类的长读长扩增子测序实现微生物组系统发育精准解析》,为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青岛大学姜启晓教授模拟真实暴露场景,在《含二茂铁柴油燃烧所得尾气生命早期真实吸入暴露致肠道及代谢毒性机制研究》中揭示了污染物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邓洋副教授作题为《氧化钕诱导神经发育损伤和记忆障碍的机制研究》报告、王炎教授作题为《CX3CR1+巨噬细胞在石英致小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魏嘉柳博士作题为《十溴二苯乙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东南大学余泳泉教授作题为《溶酶体脂质稳态失衡在电子烟致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关键分子起始事件研究》,他们分别从神经毒性、纤维化机制、心血管危害及肺部损伤等角度,展现了环境污染物毒理研究的前沿进展。

A2A1A

惠言教授作题为《基于无参聚类的长读长扩增子测序实现

微生物组系统发育精准解析》的报告

B33B5

姜启晓教授作题为《含二茂铁柴油燃烧所得尾气生命早期

真实吸入暴露致肠道及代谢毒性机制研究》的报告

B9097

邓洋教授作题为《氧化钕诱导神经发育损伤

和记忆障碍的机制研究》的报告

853CE

王炎教授作题为《CX3CR1+巨噬细胞在石英致小鼠

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

DB73B

魏嘉柳博士作题为《十溴二苯乙烷对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及机制研究》的报告

D9DB4

余泳泉教授作题为《溶酶体脂质稳态失衡在电子烟

致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关键分子起始事件研究》的报告


专委会杰出青年报告环节,南通大学赵新元教授的《孕期纳米塑料暴露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孙小杰教授的《孕期DEHP及其替代物暴露与子代体格发育的关联研究》,从母婴健康与污染物防控角度拓展了研究边界。中国医科大学李永芳教授《NFE2L1/NRF1在UVB致角质形成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了UVB致DNA损伤的机制探索,高伟教授《新污染物的识别与人体内外暴露评估》介绍了新污染物评估方法,杭州师范大学余盈盈教授的《铁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研究》、浙江大学施毓教授的《解析肝脏和循环炎症生态系统发现慢加急肝衰竭治疗靶点》,为代谢与炎症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东南大学段星教授的《微塑料暴露致卵巢功能异常的机制研究和挽救策略》、青岛大学赵艳洁教授的《柴油机尾气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武汉大学刘亮教授的《环状 RNA Gtdc1 调控 SRSF1-Fn1 轴介导孕期强的松暴露所致子代骨关节炎易感》及南京医科大学郑瑞教授的《肿瘤巨噬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lncRNA在吸烟促进膀胱癌进展中的毒作用机制研究》,分别从生殖毒性、致癌机制、发育编程及肿瘤微环境等角度深化了相关研究。

大会评选了优秀青年报告,赵新元教授、段星教授和郑瑞教授三位青年学者的报告脱颖而出,被获评为优秀青年报告。

D901

为优秀青年报告获奖者颁奖


本次学术盛会通过多维度、跨领域的研究分享,系统呈现了环境诱变剂“三致”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基础机制到应用转化,从传统环境化学物到新污染物,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不仅碰撞出了创新火花,更锚定了未来协同攻关的方向,为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环境治理与健康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注入了时代活力。



下一条:喜讯:我校公卫学子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预防医学赛道复赛中获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