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志英;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院长;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委员、内蒙古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神经科学会理事,包头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和内蒙古自治区低氧适应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团队骨干成员,担任全国高等学校麻醉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数字教材《麻醉解剖学》副主编。指导本科学生参加2017、2018年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麻醉学知识竞赛,分别获优秀奖和三等奖,连续两次获优秀指导教师。近年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保护的研究工作,熟练掌握了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蛋白印迹、神经束路追踪、动物行为学实验等基本的实验方法。带领科研团队在中蒙药对抗神经损伤、中蒙药现代化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持人获2012年包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14年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总经费近100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6篇。

杨文杰,女,197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现任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党委书记。
多年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具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主持完成自治区科研课题2项,包头市课题2项,发表论文多篇,获自治区教学成果3项。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研究,《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包头医学院十四五规划重点课程立项。

张亚琼,女,197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副高级,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党委副书记。擅长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以来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工作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挑战杯”优秀奖作品指导教师等奖励5项,包头市级“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思政工作先进个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等奖励19项,多次指导学生“花蕾计划”和“挑战杯”项目、多次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主持自治区级及市级科研项目共2项,参与科研项目7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0余篇。

卢怀民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副院长。2004年工作以来一直在包头医学院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工作,分别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教学秘书、办公室主任等工作。2020年6月至今担任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工作期间获得过自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级优秀监考员,全区首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

谢伟,男,1985年2月生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低氧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成员,“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第八批“草原英才”低氧神经保护创新人才团队(二层次)成员。分别于2007、2011、2014年在天津医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包头医学院工作。本人以神经生物学为方向,从事低氧神经保护和癫痫发病与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工作,通过常规的分子生物学与神经电生理相关的膜片钳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在该领域初步阐明了BDNF和TrkB受体在低氧神经保护和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并为低氧/缺血和癫痫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项;主持包头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近几年,在各类出版刊物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14篇,其中发表SCI文章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6篇,省级期刊4篇。编写《神经生物学理论与新进展探究》和《医学神经生物学》专著共2部。作为硕士生导师,共培养研究生4人,其中1人已顺利毕业。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担任青年委员会委员,在内蒙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担任理事。

石颖,女,蒙古族,198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康复分会委员。参与编写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材(运动康复适用)《康复评定学》。指导学生参加校级、自治区级、全国高校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