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斌:唯有奋斗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记者 余健

2019-06-11    点击:[]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唯有奋斗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也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成就精彩人生。希望年轻人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今年90岁的著名血红蛋白研究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包头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秦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秦文斌1928年出生于沈阳市,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内蒙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做科研,诲人不倦搞教育,为内蒙古的科研事业和医学教育做出卓越贡献。

“一辈子老想做科研”

    秦文斌对年轻人的寄语正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生长在日本人统治的伪满洲国里。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农民,后来都卖身当上了“劳工”。“穷过,穷得叮当响。病过,病得死去活来。这么多年来,经历也算丰富了。但是,让我至今心潮澎湃的还是科研,一辈子老想做科研,上山下乡时想做科研、劳动锻炼时也想做科研。”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为了查资料,秦文斌利用暑假自费去北京,一头扎进图书馆。北京的七、八月使人挥汗如雨,连呼吸都感到压抑。他却不在乎这些,抄资料,记笔记,奋笔疾书。围绕着血红蛋白这个课题,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觅寻急游。甜蜜的果实是心血的结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失败,他和他的伙伴终于将羊与兔、羊与狗的血红蛋白成功地进行了杂交。这一成果跨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1966年《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重视。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秦文斌获“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9年,秦文斌又在国内首次发现糖尿病与血红蛋白有关,并首次发现CS-型血红蛋白H病。1981年,首次发现血红蛋白A2现象,被命名为“秦氏现象”,1992-1994年访问美国,连续发表6篇SCI文章。1994年回国,开始从事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多态性、病原体基因诊断研究。与此同时,继续进行血红蛋白释放研究,发表SCI文章7篇。还有生物信息学方面SCI文章1篇。另外,秦文斌还曾前往日本、德国、美国等国访问并进行科研合作。多年来,秦文斌累计发表SCI文章19篇,出版中文专著5部,参编英文著作2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1999年,秦文斌成为中国工程院候补院士。

“桃李芬芳”的老院长

    1984-1991年,秦文斌担任包头医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包头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并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创了包头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先河。1980年,秦文斌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累计培养出36名硕士研究生(只限基础研究室,未包括临床研究室),其中有20多人考取博士、博士后,现工作于美国和国内各地。

1992年,秦文斌从院长岗位退下来后,仍热衷于血红蛋白研究。曾赴美国做访问学者,研究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1994年回国后,学校提出基础研究要与临床结合,为临床医疗服务。为此,秦文斌开展了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基因诊断,建立了基因诊断研究所,为包医一附院等医院的患者作基因诊断,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2007年倡导并捐资成立“秦文斌科技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包头医学院科技和教育事业。“新时代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更加重视,要求也更高,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的年轻人,应当脚踏实地,努力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实力。”秦文斌说。

    科研无止境,离休后的秦文斌始终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他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作数小时。有人问他:“您每天进行科学研究,伏案写作,不觉得劳累和枯燥吗?”他笑着答道:“科学研究是我一生的乐趣。坐在科研仪器前,面对奥秘无穷的科学世界,我头脑就极度兴奋,其乐无穷,哪里会感觉劳累呢?”2007年,他又发现了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再释放,与1981年的初释放(当时称为“血红蛋白A2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完整概念: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系统。

    “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对实验观察的仔细和耐心,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几十年科研工作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秦文斌说,“我现在正集中完成离休后的第四本书——《淀粉-琼脂糖凝胶释放电泳》,准备献给包医建校六十周年。然后,将继续写《秦文斌回忆录》,归拢一下我的一生。如果身体允许,还想做一点实验研究,我脑袋里头有很多想法,到我死时也不会做完。”在谈到未来规划时,90岁的秦文斌依然激情满怀。

转自《包头日报》(2018年5月28日) 03版


 

 

 

上一条:王彩丽,用医术和赤诚之心守护百姓健康
下一条:包医人物——自治区教学名师夏承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