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热爱医学,热爱肾脏病事业,我觉得医生对病人有救治的责任及使命,虽然为这份责任我们要付出很多,但带给病人健康快乐是我们每一个医生的最大欣慰。患者及家属将健康和生命托付给了医生,医生就应该对每个患者负责,认真地对待患者,注意病人病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时刻牢记‘患者无小事’。”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肾病研究所所长、包医一附院肾内科主任王彩丽说。
从医30多年来,王彩丽将全部热情与精力奉献给她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在临床一线为肾脏病患者减轻痛苦与负担,带领团队艰苦创业奋斗,结下丰硕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成果。
1994年,包医一附院组建了肾内科,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了肾穿刺活检,逐步开展了血液净化并成立了肾内科实验室。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彩丽高度注重科室人才梯队的建设,培养技术骨干,紧抓医疗质量,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不到10年的时间,肾内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医、教、研上了一个大台阶,2002年被内蒙古卫生厅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9年被内蒙古卫生厅评为自治区领先学科, 2010年被卫生部评为“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病房”,2011年团队获得“国家青年文明号”的称号,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建设重点专科,且获“内蒙古五一巾帼示范岗”的称号。2017年再次被内蒙古卫计委评为自治区领先学科。
“当时我们科室是一穷二白,如今发展成国家重点建设专科,王主任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她在抓业务、抓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同时,对我们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的关心。我们每周都有业务学习,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在不断地进步。”肾内科医生李增艳说。
从白手起家到成立肾内科,到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王彩丽一直秉承着“医者仁心”的精神,用超强的责任心,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更深刻地感受到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但当时肾内专业是一个很弱的专业,条件特别有限,就暗下决心,我来搞这个专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肾脏病病人。”王彩丽说。
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王彩丽也注重做好教学工作。她在担任包头医学院内科课程负责人、内科教研室主任期间,包头医学院内科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003年王彩丽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共培养36名硕士研究生,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大部分是单位的骨干,有的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草原英才、包头名医后备等。“无论是在医学上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王老师都是我的榜样。当初刚成为她的学生,她就告诫我当医生要有仁心、仁术、仁德,不光要医术好,还要医德好,要把病人当成自己亲人。”包头医学院学生王耀荣说。
不求闪耀,唯有热爱。作为一名医生,王彩丽在肾内科领域用精湛的医术演绎出一名医生的生命华彩。从1997年到现在,她先后主持、参与3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获25项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多项国际性研究课题及卫生部课题。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杰出人才、 草原英才、鹿城英才等荣誉称号。目前还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内蒙古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肾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
王彩丽告诉记者,从医30多年,她热爱这个专业,热爱这份事业,也热爱她的病人,把学的东西用在病人身上是她最欣慰的事情。谈到如何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王彩丽说:“如果我们仅仅将爱国奋斗挂在嘴边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将爱国奋斗落实在实处,转为实践,才能真正建功立业。作为医生,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去治病救人。作为内蒙古肾脏病学会的主任委员,有责任带动、推动内蒙古肾脏病医疗事业发展,这就是我对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解,也是这样做的。”
《包头日报》(2019年4月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