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成良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驻村打赢扶贫攻坚战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沉到基层解难题
张成良同志1996年参加工作, 现任包头医学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处老干科科长。1998年由我校选派到达茂旗乌克忽洞中学支教,支教成效成绩突出,当年就被包头市政府评为“支教先进个人”。正是因为他在支教中的优异表现和具备的下乡经验,2014年4月,学校再次选派他到固阳县下湿壕镇下湿壕村精准扶贫,担任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为了切实掌握村情民情,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发力,刚一入村,他就马不停蹄地走访入户,深入贫困户摸底,共为314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固阳县下湿壕镇下湿壕村5年脱贫规划》,规划内容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且多次征求村民、专家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优势产业做突破
2014年的下湿壕村,全村农用地大约有7700多亩,其中农田水浇地只有1300亩。六年来他东奔西跑与各部门协调,共开发水浇地1400亩,为当地农户提高种植质量和收入的同时,传统农业优势转化,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产业脱贫是他到村后找到的一个突破口。他积极获得学校的支持,联系药学博士,先后5次深入下湿壕村调研,为当地贫困户在黄芪种植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方面的信息,并由我校药学专家对药材种植进行年度间轮换指导……为当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多方联系助脱贫
充分利用组织帮扶达到精准脱贫,是他又一力行的举措。针对当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情况较多,他每年组织联系包头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为村民义诊;为了解决村民就名医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他沟通联系学校和附属医院在该村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同时,他还促成包头医学院处级以上干部实行1对2精准帮困;并多方联系为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26多万元。通过他的积极沟通,每年“七一”学校都会对下湿壕村贫困党员进行慰问;每年中秋和春节,学校领导与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都会深入贫困户慰问,共落实帮扶资金38万余元。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当地干部积极挖掘下湿壕村地处马鞍山脚下,有丰富旅游资源待开发的地域优势,积极奔走于包头文联,组织作家、书法家、画家在下湿壕村开笔会,对该村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和开发,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党建帮扶守初心
为了解决下湿壕村基础党建薄弱,脱贫缺乏带头人的问题,他与包头医学院和市委组织部选派的“五联五帮”单位联系完善村委办公设施,布置党员活动室,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切实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的学习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建促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为了真正做到“志智双扶”,带动下湿壕村44名党员,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大力开展“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不等不靠不要”“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
措施精准,贵在落实,是他朴实的认知。精准脱贫不能依靠政策兜底,要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在这些措施能够落实落细,切实让当地老百姓受到实惠。下村扶贫以来,在他的带领下,下湿壕村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劳作模式逐渐转化形成了以种植中药材和养鸡养羊为主的新产业格局,建成了村集体经济中药材市场客服中心。张成良驻固阳县下湿壕村当驻村干部已近六年。这六年中,他全身心的投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自己的小家却不能顾及许多。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儿子临近高考他不能陪伴左右、妻子患病住院也怕他分心没有告诉他,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他只能含泪舍弃“小家”的日常。在下湿壕村工作的日子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一名机关干部变成了“农民”,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下湿壕村脱贫奔小康的事业当中,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成良。
截止目前,下湿壕村贫困户全部脱贫,顺利退出了自治区贫困村的行列,他的工作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在群众中留下的良好口碑。2016、2017连续两年,他在包头市委组织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2017年他所带领的驻村工作组被固阳县评为“优秀驻村工作组”;2018年他被固阳县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他又被包头市和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在短短的6年里,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